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將多用比較法。筆者曾留學加拿大四年,對西學有一些粗淺的體會。本書不敢自詡可以給讀者提供關于法家真面目的描劃。按照現(xiàn)代解釋學的看法,文本的意義只存在于解釋者的解釋之中。對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解釋者會有不同的解釋。本書把法家代表人物概括為“硬心之人”和“耿直的嚴正者”,并以此作為他們理論形成和其中部分人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本書共分十二章。第一章討論法家的起源,介紹法家代表人物的生平、著作和業(yè)績,并透視他們的性格。第二章探討法家的人性論。第三章研究法家的價值取向:功利主義、這種取向導致他們輕德尚力和輕文尚質。第四章論及法家功利主義在社會、政治上的運用、并揭示其固有的不致辭性。第五章探方法家關于法的理論。第六章轉到術的方面,考察法家的陽術和陰術。第七章綜觀法家的重證崇實,理剛論刊的思維方式。第八章討論法家思維的形而上基礎:道和理。第九、十章,分別論法家的理論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和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影響。第十一章簡要地回顧在十九世紀中、后期以來中國人對法家的研究和評價以及它的社會影響等方面的情況。第十二章探方法家理論、法家傳統(tǒng)的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