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周南》與后文的《召南》后人稱為“二南”,共有詩二十五首,其中《周南》十一首,《召南》十四首。關于《周南》和《召南》的創(chuàng)作時間,從古至今多有爭議。漢代的《毛詩》及齊、魯、韓三家《詩》都將“二南”的創(chuàng)作時間定在西周初年?!睹娦颉吩疲骸啊蛾P雎》、《磷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稀曰员倍弦?。《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放系之召公。”唐孔穎達《疏》云:“《關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風,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儿o巢》、《駿虞》之德,是諸侯之風,先王太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諸侯必賢,召公賢人,政系之召公?!蹦纤沃祆涞摹对娂瘋鳌纷髁烁M一步的闡述:“武王崩,子成王誦立。周公相之,制作禮樂,乃采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被之管弦,以為房中之樂,而又推之以及于鄉(xiāng)黨邦國,所以著名先王風俗之盛,而使天下后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边@種說法,直到清代才受到懷疑。如崔述在《讀風偶識》中便提出惆南》和《召南》“不但非文王時詩,而亦不盡系成康時詩矣”?,F代學者運用歷史、考古等多方面材料進行研究,認為《周南》和《召南》中的詩篇大約創(chuàng)作于西周末床周初,即周王室東遷前后。關于“二南”的產生地域,古今學者的意見較為一致,即認為約產生于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的江漢流域。這兩部分詩中也多次提到“江”、“漢”、“淪”等水名。按照古人的說法,“二南”之所以分為《周南》和《召南》,也和它們產生的地域相關連。東漢鄭交《詩譜》云:“周、召者,《禹貢》雍州歧山之陽地名,……文王受命,作邑于豐,乃分歧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爽之采地,施先公之一教于己所職之國。武王伐紂定天下,巡守述職,陳誦諸國之詩,以觀民風俗?!瓕僦珟?,分而國之。其得圣人之化者,謂之《周南》;得賢人之化者,謂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歧而行于南國也?!闭J為周、召之分乃以所謂“化行”而不以地區(qū)。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二南”是以周公、召公分陜而治區(qū)分?!端涀??河水》:“昔周、召分陜(今河南陜縣),以此城為東西之別?!奔础岸稀敝姷膭澐忠躁?yōu)榈亟纾a生在陜以西的、今河南南陽、湖北枝江以西地區(qū)的詩歌歸入《周南》,以東則歸入《召南》,總之都在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的江漢流域。從“二南”中的詩篇來看,后一種說法較為可信。什么是“風”?古今學者說法不一?!睹娦颉罚骸啊讹L》,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薄吧弦燥L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日風。”以為指風教。朱嘉《詩集傳》則云:“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币詾橹该耖g歌謠,這種說法本于漢代何休情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以及《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太師采詩以觀風俗。宋代學者鄭樵曾加以發(fā)揮,朱更加以采納,清代學者方玉潤又從而揚之,而為現代的大部分學者所采用,并將十五國風中的許多詩篇確定為“民歌”。實際上,十五國風中的詩篇都應該作具體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其他的一些說法,如認為十五國風的許多詩和中國遠古時期的部族圖騰崇拜有關,為圖騰崇拜的祭掃用詩,則多屬揣測,為標新而故作奇異之詞,皆不足論。關于“二南”的“南”,歷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南”是“《詩》之一體”,應該與《風》、《雅》、《頌》并列,而不應包含在《風》里。(摘自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