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治心篇
釋迦牟尼說:世間一切萬物, “壯無過心”. 所謂治心, 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的功夫, 是“天將降大任”前的首門功課. 李鴻章說, 我老師之有成, 乃善治心也. 蔣介石稱“曾國藩治心之言, 皆閱歷之語”. 毛澤東說, 欲動天下者, 先動天下之心. 心無定旨, 人如浮萍, 終將無成. 曾國藩積數(shù)十年之曲折, 獨創(chuàng)治心之法, 先去其毒, 陽毒為忿, 陰惡為欲. 又詳述身心兼治. 口體并防之十四個妙方.
第二卷養(yǎng)心篇
“問君何能爾 心遠(yuǎn)地自偏. ”心的寧靜排卻了自然的嘩喧. 曾國藩早年病弱纏身, 成名后“游心于老莊之虛靜”. 平生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世味淡薄, 身心無累”為法, 終身以“不藥 不服補藥 ”自詡, 參以家法, 獨創(chuàng)養(yǎng)心十四條, 日日磨煉, 三十年后身體如常. 平生服膺蘇東坡, 欲步其后塵, 修煉瑜珈術(shù). 對呂坤所說“置富貴. 貧賤. 死生. 常變于度外, 是養(yǎng)心第一法”玩味尤久.
第三卷暇心篇
暇心者, 李漁稱為“閑情偶寄”, 林語堂稱為“生活的藝術(shù)”. 仕途萬事纏身, 戎旅勝負(fù)難定, 陶朱錙銖日較. 曾國藩說古今能勝大任者, 都是身心疲勞之人, 因此必有暇心用來調(diào)適. 蘇東坡寄情詩文, 西門慶征逐女色, 高雅低俗足見他日成敗. 曾國藩說, 暇心游離于本業(yè)之外, 又關(guān)系到事業(yè)興衰, 故暇心之寄要厚植根本, 積功累行, 方有枝繁葉茂, 花團(tuán)錦簇之來日. 胡林翼少時喜“冶游” 嫖娼之異名 , 擔(dān)大任, 頓改前非, 時人稱他“晚年進(jìn)德之猛, 卒以立功名”.
第四卷誠心篇
曾國藩說, 古今英雄“立得住”, 如同先有根據(jù)地后能打天下一樣, 必須有誠心實意. 荀子說, 養(yǎng)心莫善于誠. 誠就是不欺. 今人講:信義春常在, 心誠則靈. 程門立雪. 三顧茅蘆都深蘊一個誠字. 曾國藩以忠誠為天下倡, 選將練兵以誠為先, 平生不蹈大言, 不喜駕空之事. 手訂“敬. 靜. 純. 淡”誠字四法, 終使他群雄影從. “勘平大亂”, 功. 德. 言三并不朽.
第五卷殫心篇
殫心者, 全力以赴. 鞠躬盡瘁之意也. 曾國藩說, 人始初奮搏, 如初飛之鳥, 很有孜孜向上的意境, 但功成名就之日, 反憑添許多息肩之念, 實則進(jìn)一步高山仰止, 退一寸草木皆兵. 王安石為相, 張居正變法, 有殫心而無余勇, 皆旋踵而敗. 胡林翼與楚疆共生死, 乃有天心大轉(zhuǎn). 縱橫家王運說:曾國藩實以殫心苦戰(zhàn)而成功, 讀其文集, 催人淚下. “馬不加鞭自奮蹄”, 曾國藩權(quán)位越高, 責(zé)任感越強, 平生以“拚命報國, 側(cè)身修行”八字為“堅守之地”.
第六卷名利篇
《萊根譚》曰:名為招禍之本, 利乃忘志之媒. “天下熙熙, 皆為利來”, 豪杰難過名利關(guān). 古往今來, 有的人好虛名以殞身, 有的人貪私利以禍族. 面對名利, 心將何置 明代陳繼儒說“透得名利關(guān), 方是小休息”. 曾國藩以“不忮不求”淡處名利. 他關(guān)于“名利”的五條秘笈, 讀來頗能啟人心智.
第七卷成敗篇
“成者王侯, 敗者賊”是否就是評論人生的蓋棺定論 月中則昃, 人滿天概, 盛衰成敗豈無憑!曾國藩取法莊子“莢成在久”, 深得銖積寸累的功夫. 劉邦敗而猶勝, 曹操成猶是敗. 曾國藩不求完美, 跳出成敗, 信守“波平浪靜處安身”, 以“掀天蓋地”為成敗大忌, 說自己“閱歷萬變”, 才悟出成敗的四項原則.
第八卷禍福篇
“禍者福所依, 福者禍所伏”. 趨福避禍乃人倫之常. 曾國藩說:“人生福境禍區(qū), 皆念想造成”, “念頭稍異, 境界頓殊”. 他總結(jié)出“騙. 暗. 詭”乃取禍之三端, 而“誠. 明. 仁”乃避禍之三招. “鴻福齊天”固然美好, 然而, 過滿則溢, 物極必反. 難怪連孔圣人都喟然長嘆:“唉!哪有滿了不翻倒的呢 ”且看曾國藩對《小窗幽記》和《菜根譚》的詮釋.
第九卷得失篇
《小窗幽記》曰:胸有靈丹, 點化得失. 得失乃人生第一關(guān)口, “看透得失方是大英雄”. 曾國藩引古人之言說:“非分之福, 無故之禍, 非造物之釣餌, 即人世之機阱”. 為公事, 為國家, 得失必爭, 為個人, 為名利, 得失當(dāng)?shù)? 曾國藩用“悔”字訣和“硬”字功善處得失, 一生奉守“六句箴言”.
第十卷進(jìn)退篇
“進(jìn)步處便思退步, 著手時先圖放手. ”進(jìn)的時候要多點見聞, 多些懵懂, 退的時候要找好時機, 留有余地. 范蠡何以成陶朱 張良雪夜讀《素書》. “六根清靜方為稻, 退步原來是向前”. 曾國藩晚場善收, 卻謙稱自己有“畫蛇添足之嫌”. “弓不拉滿, 勢不使盡”, 曾國藩贊服范仲淹, 對人生“進(jìn)”“退”別有解讀與體悟.
第十一卷事功篇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世人都想建立不世之功, 而曾國藩卻說:“身居亂世, 富貴無所圖, 功名亦斷難就. ”王安石另有體悟:“豪華盡告成功后, 逸樂安知與禍雙”. 雖然, 曾國藩仍認(rèn)為“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
第十二卷世故篇
曾國藩說:“吾輩不必世故太深, 天下惟世故深誤國事耳. ”《紅樓夢》有“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 反誤了卿卿性命”的警世之語. 世故太深, 精明過度, 均非載福之道. 做事瞻前顧后, 縮手縮腳, 總不會有大的成就. 曾國藩還說:你越精明, 別人自當(dāng)常以精明對付你. 因此他一貫的品格是抱樸守拙. 這正應(yīng)了老子“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我獨泊兮其未洮, 如嬰兒之未孩”的處世觀.
第十三卷意志篇
心如鼎鎮(zhèn), 志如磐石. 《論語》曰:空手與猛虎搏斗, 徒步而涉深水, 表面是勇氣, 內(nèi)在是意志. 曾國藩說, 危難時可以驗證平素之道力. 祁門帥營, 四面臨敵, 曾國藩帳懸長刀, 言退一步即入地獄, 弈圍棋如故. 梁啟超說, 功成業(yè)定后, 人說蒼天獨厚曾國藩, 實皮相之論, 使其意志稍有搖動, 他一定是一位大失敗者. 《抱樸子》將“堅志”稱為“功名之主”, 《呻吟語》說, “志不堅確, 必?zé)o所成”. 陶淵明園中自耕, 史可法梅花伴骨, 皆以意志為天下傳誦.
第十四卷品格篇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品格是一個人能否立世的內(nèi)在素養(yǎng). 《呻吟語》曰:財. 色. 名. 位, 此四字考人品之大節(jié)目也. 曾國藩說:君子當(dāng)以不如堯. 舜. 周公為憂, 當(dāng)以德不修. 學(xué)不講為憂. 提升人格方能使人行為高尚, 生活更有意趣. 曾國藩以“八德自勉”來造就品格. 左宗棠傲物稱諸葛, 胡林翼仍批評他“小廉曲謹(jǐn)”.
第十五卷學(xué)養(yǎng)篇
司馬光說:學(xué)者, 所以求治心也, 學(xué)雖多而心不治, 安以學(xué)為 曾國藩說:學(xué)習(xí)是弘揚事業(yè)的載體, 進(jìn)德的極佳捷徑, 學(xué)業(yè)進(jìn)一分, 如家財增一分, 德業(yè)長一分, 日積月累, 終成“巨富”. 蔣介石說, 曾國藩徒手搏天下, 而士人影從, 以學(xué)有根基, 足以養(yǎng)業(yè)之故. 毛澤東說, 欲動天下之人, 先動天下之心, 曾文正得大本大源, 故愚于近人, 獨服之. 胡林翼修訂《兵書要略》, 曾國藩苦研《讀通鑒論》, 皆以經(jīng)世之學(xué)入手, 以根基雄厚立足.
第十六卷胸襟篇
襟懷寬廣, 能容天下之物. 《呻吟語》曰:涵容是處人第一法, 養(yǎng)心第一著. 曾國藩說, 喜怒形于色, “乃無涵養(yǎng)之力, 是薄福之人, 涵養(yǎng)沖虛, 便是身世學(xué)問”. 宋代名相呂端外似愚拙, 然每臨大事不糊涂. 軍機大臣張廷玉胸中有涇渭, 處世圓通而渾厚, 周瑜無量嘆諸葛, 夏言剛斷十艮嚴(yán)嵩. 曾國藩取法圣賢, 指腹為戲言:古今多少閑氣, 皆付一囊.
第十七卷機緣篇
《易經(jīng)》曰:陰陽互動, 順厄可變. 機緣者, 時機. 運氣之統(tǒng)稱. 佛家講因果, 說善有善緣, 惡有惡果. 胡林翼說“一入官場, 總是碰境”, 他的才能名望本不在曾國藩之下, 可惜死得太早, 無緣享盛名. 曾國藩抱定“可高可卑, 可大可小”之念, 平生“不信書, 信運氣”, 并讓他的心腹幕僚郭嵩燾將這兩句話作為墓志銘, 并自信“公之言”能流傳后世.
第十八卷篤行篇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是屈原的篤行. 篤行者, 執(zhí)著如一地實踐也. “天下事必須躬自入局”, 日修身, 夜慎獨, 學(xué)不止, 死不畏, 這是曾國藩的篤行. 李鴻章說, 我老師成功的原因很多, 但不為浮言所動, 執(zhí)理甚明是重要一條. 大禹治水惠天下, 墨翟勤生親操耜, 皆以篤行而有成. 不難看出:成功, 先要有篤行, 篤行先要有“篤心”. 因此, 曾國藩的治心經(jīng)在此添上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