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通史》是一部插圖本通史性著作,收錄了大量精美插圖,涉及該姓祖先、人物、郡望、文物、文獻、名勝、遺跡等相關內容,本書是其中的一本。在這本書里,作者詳細介紹了“黃”姓的淵源及“黃”姓文化,圖文并茂,解說生動,集人文、地理和歷史知識于一體,讀來受益匪淺。片斷:“孝”是中國文化最深層最根本的基因,而歷史上的黃姓,正是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典范和代表中國文化最講孝道,所以歷代正史都設有所謂“忠孝列傳”,還有多種《孝子傳》,對孝子大加表彰、對孝道極力宏揚。更有所謂“二十四孝”,被尊為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代表,而“二十四孝”中,黃姓就占有兩名,即黃香和黃庭堅。我們談黃姓的孝道,當然應首推黃香。黃香是當今天下黃姓共認的大始祖,而他就是一個以“孝”著名的大孝子。傳說黃香自幼就知道孝敬父母。當他才9歲時,慈母便去世,他傷心欲絕,終日哀啼哭泣,以至身心憔悴、凄楚感人。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極盡孝心。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親之帷帳,使枕席清涼,蚊蟲遠避,好讓親人安寢;而到嚴寒的冬天,又以身溫暖其父之衾裯枕席,好讓親人睡得暖熱。他的孝敬父母的動人事跡,后來傳聞遐邇。當時太守聽說此事后,對黃香大加稱贊,并召他為門下孝子。后來黃香更發(fā)憤讀書,為父母爭光,終于官拜左丞、尚書令等顯赫職位,使家門榮耀一時。時人譽為“江夏黃童,忠孝兩全,天下無雙”。所以,黃香被后人尊為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代表,在《二十四孝》中,“黃香扇枕”,即列為一孝,而在近千年來用作中國人啟蒙課本的《三字經》中,更以黃香為中國孝子的第一代表,故有“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之語。可見,黃姓的“孝”,在老一代中國人中,的確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黃香之后,黃氏子孫多能繼承孝的傳統(tǒng),將孝道發(fā)揚光大。因此,歷代黃氏祖先中,又孕育出許許多多的大孝子。如晉朝時,在今廣東東莞縣出了一個孝子叫黃舒。傳說黃舒家貧,靠自己的發(fā)憤工作來侍養(yǎng)雙親,父母去世之前,盡力滿足他們的最后要求。凡父母心里想要的東西,就是遠在千里也要找來。父母死后,起廬于墓上,堅持為親人守護墓廬。雖深野無人,猛獸狂吠,也安然處之無異。在今天看來,這種為死去的親人守墓的做法未免過分,但在當時卻是至孝的表現。黃舒的事跡后來受到官府的旌表贊揚。后人又為他建立詞廟,把黃孝子作為神來敬祭尊祀,這就是在廣東東范縣的“黃孝子特祠”。千余年后明代有位偉大的劇作家湯顯祖還為他寫了一篇《東莞縣晉黃孝子特祠碑》。迄至唐代,黃氏孝子眾多,見于《新唐書·孝友列傳》的就有資陽人黃昪、貴溪人黃舟、邵武人黃桓、泉山人黃嘉酞、歙縣人黃芮等人。其中,最著名的孝子當推今安徽歙縣潭渡黃氏的始祖黃芮。傳說黃芮天性純至,侍奉父母極為孝敬,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后因繼母抱疾甚危,各種醫(yī)藥都不奏效,而當時醫(yī)學著作《本草拾遺》中說人肉可以治病,黃芮于是割下自身的一塊股肉作羹,繼母喝了果然病愈。父親去世后,黃芮又號泣哀鳴,晝夜不絕,后終身為父守墓。當時一位姓盧的刺史將此事上報朝廷,朝廷于是在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對黃芮家庭旌表門閭,列名國史。到宋代,又產生了黃庭堅,將黃姓宗族的孝發(fā)揚至善。史稱黃庭堅天性篤孝,母病逾年,他都堅持晝夜探視。雖官至太史,黃庭堅卻堅持每日親手為患病的母親洗滌便溺器物,從無間斷。母親過世后,他又結廬墓下,為母守孝,因哀毀過度,以至大病了一場。黃庭堅雖是名顯一時的大文人和官吏,卻能有如此深篤的孝心,實為難得。正因為如此,后人也尊他為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代表,在元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中,便將他列名“二十四孝”之一。宋代黃姓中的著名孝子,還有資州人黃德輿,名見《宋史·孝義傳》,又有資興人黃觀象,也因孝被朝廷詔賜粟帛蠲免搖役。歷史上的黃氏孝子孝孫,見于史傳、方志、家譜等文獻記載者還有很多,不勝枚舉。正如明人顧清所說:黃氏“蓋純孝一脈,累世相承,所以根于心而發(fā)之事者,固有自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