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說不盡的童年——在紹興(1885.1—1901.8)
一、最初的記憶 二、臺門之內 三、十字街頭
(上) 四、十字街頭(下) 五、家庭變故中的記
憶 六、變革時代的最初選擇
第二章 發(fā)現新大陸——在南京(1901.8—1906.6)
一、“不過如此” 二、一把“火”燒起來 三、徘
徊中的追求
第三章 第二故鄉(xiāng)——在日本(1906. 6—1911.秋)
一、第一瞥的印象 二、買書、讀書與譯書 三、
初試鋒芒 四、師友之間 五、婚后 六、赤羽
橋邊
第四章 “臥治”時期——在紹興(1911.秋一1917、4)
一、大風暴里的孤獨者 二、寂寞中的默默耕耘
三、《異域文談》及其他 四、“起懷舊之思”
第五章 大時代的弄潮兒——在北京(一)
(1917.4——1920.12)
一、從紹興到北京 二、親歷復辟事件 三、卯
字號的名人 四、“開新紀元”的工作 五、《貞
操論》及其他 六、新的信仰 七、“小河”的憂
慮 八、“六·三”事件 九、“新村”運動 十、
兒童的發(fā)現與歌謠的征集
第六章 歷史的進退之間——在北京(二)
(1921.1——1928.10)
一、病中的彷徨 二、“自己的園地” 三、“主張
信教自由宣言”的風波 四、新與舊之爭 五、
“勝業(yè)”——人的研究 六、愛羅先珂 七、情感的
波瀾 八、兄弟失和 九、“教訓之無用”
十、“又回到民族主義” 十一、《語絲》的工作
十二、若子的病 十三、卷入時代旋渦中
十四、《國語文學談》里的反思 十五、“兩個鬼”
十六、“謝本師”與“何必” 十七、在血的屠戮中
第七章 苦雨齋里的老人——在北平(三)
(1927.11——1937.7)
一、凡人的悲哀 二、若子之死 三、《駱駝草》
四、《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五、五十自壽詩 六、
東京之行 七、風雨故人來 八、“雜糅中見調和”
九、“藹理斯的時代”及其他 十、“日本店”的開
張與關門
第八章 走向深淵——在北平(四)
(1937.7——1945. 12)
一、又一個“蘇武”? 二、終于“下水” 三、
“中國的思想問題” 四、江南之行 五、“反動老
“作家” 六、“道義事功化” 七、無生老母的信息
第九章 老虎橋邊——在北平、南京
(1945.12.6——1949.1.26)。
一、入獄與審判 二、《老虎橋雜詩》及其他
第十章 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
(1949.1 .27——1967.5.6)
一、橫浜橋邊 二、《亦報》隨筆 三、“腰斬”以
后 四、“出土文物” 五、“壽則多辱” 六、“忘
卻斜陽” 七、最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