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數(shù)據(jù)通信概述
1. 1 數(shù)據(jù)通信的重要性
1. 2 最早的數(shù)據(jù)通信系統(tǒng)
1. 2. 1 電的早期應用
1. 2. 2 電報
1. 3 兩狀態(tài)通信系統(tǒng)
1. 3. 1 比特(bit)和字節(jié)(byte)
1. 3. 2 字節(jié)和8比特組
1. 4 早期的通信編碼
1. 4. 1 一些定義
1. 4. 2 波特碼
1. 5 現(xiàn)代編碼
1. 5. 1 關于標準化組織
1. 5. 2 EBCDIC碼
1. 5. 3 ASCII碼
1. 5. 4 換碼字符
1. 6 電傳打字機
1. 7 計算技術中的數(shù)據(jù)通信
1. 7. 1 20世紀50年代
1. 7. 2 20世紀60年代
1. 7. 3 20世紀70年代
1. 7. 4 20世紀80年代
1. 7. 5 20世紀90年代
1. 7. 6 跨入新千年
1. 8 產業(yè)的變化
1. 8. 1 使攜式計算機
1. 8. 2 通信產業(yè)的革命
1. 8. 3 正在出現(xiàn)的新技術
1. 9 數(shù)據(jù)通信系統(tǒng)概述
1. 9. 1 信息的形式與內容
1. 9. 2 DTE—DCE接口
1. 9. 3 電信改革的效應
1. 10 本章小結
1. 11 第一章測驗
第二章 終端設備
2. 1 電傳打字機
2. 1. 1 通信
2. 1. 2 終端
2. 2 電傳打字機與CRT終端的比較
2. 3 串行打印機
2. 3. 1 擊打式打印機
2. 3. 2 非擊打式打印機
2. 4 CRT終端
2. 4. 1 ASCII碼終端
2. 4. 2 非ASCII碼終端
2. 4. 3 專用終端
2. 5 終端的組成部件
2. 5. 1 人機工程學
2. 5. 2 鍵盤
2. 5. 3 顯示器
2. 6 個人計算機終端
2. 6. 1 個人計算機適配卡
2. 6. 2 個人計算機作為終端的優(yōu)越性
2. 6. 3 無所不在的終端
2. 7 數(shù)據(jù)傳輸
2. 7. 1 串行傳輸和并行傳輸
2. 7. 2 異步傳輸
2. 7. 3 其他的傳輸類型
2. 8 本章小結
2. 9 第二章測驗
第三章 消息與傳輸信道
3. 1 信息是數(shù)值
3. 1. 1 符號所表示的信息內容
3. 1. 2 在通信中采用冗余
3. 1. 3 利用冗余進行數(shù)據(jù)壓縮
3. 2 受限介質
3. 2. 1 金屬線對
3. 2. 2 同軸電纜
3. 2. 3 波導管
3. 2. 4 光纖系統(tǒng)
3. 2. 5 建筑物布線標準
3. 3 不受限介質
3. 3. 1 高頻無線電話
3. 3. 2 微波無線通信
3. 3. 3 衛(wèi)星無線鏈路系統(tǒng)
3. 3. 4 商業(yè)衛(wèi)星
3. 3. 5 LEOS衛(wèi)星
3. 3. 6 蜂窩無線系統(tǒng)
3. 3. 7 PCS
3. 4 帶寬對傳輸信道的影響
3. 4. 1 信道的處理能力
3. 4. 2 符號間干擾
3. 5 信號的帶寬需求
3. 5. 1 模擬信號
3. 5. 2 數(shù)字信號
3. 6 載波系統(tǒng)
3. 6. 1 按頻率分配
3. 6. 2 按時間間隔分配
3. 6. 3 使用脈碼調制
3. 7 本章小結
3. 8 第三章測驗
第四章 異步調制解調器與接口
4. 1 為什么不能直接傳輸數(shù)據(jù)
4. 2 利用調制解調器解決問題
4. 2. 1 電話信道對調制解調器的限制
4. 2. 2 調制解調器接口
4. 3 模擬信號調制
4. 3. 1 正弦波
4. 3. 2 低速調制解調器的頻率調制方式
4. 3. 3 移頻鍵控
4. 4 V.21標準
4. 4. 1 貝爾系統(tǒng)212A和V.22調制解調器
4. 4. 2 V.22bis
4. 5 調制解調器的功能
4. 5. 1 數(shù)據(jù)壓縮和V.42bis標準
4. 5. 2 壓縮數(shù)據(jù)中的比特錯誤
4. 5. 3 檢測
4. 5. 4 MND協(xié)議
4. 5. 5 V. 42建議
4. 6 接口和信號標準
4. 7 RS—232和Y24接口
4. 7. 1 機械接口
4, 7. 2 電氣和功能信號
4. 7. 3 信號的子集
4. 7. 4 RS—232的連接實例
4. 7. 5 異步調制解調器控制
4. 7. 6 標準的非標準應用
4. 7. 7 RS—232的限制
4. 8 其他接口
4. 8. 1 早期的備用接口:電流環(huán)
4. 8. 2 RS系列標準
4. 8. 3 ITU X.21
4. 8. 4 USB和Fire Wire
4. 9 異步調制解調器的操作
4. 9. 1 異步自動應答調制解調器
4. 9. 2 全雙工異步專線調制解調器
4. 9. 3 半雙工異步專線調制解調器
4. 10 靈巧型調制解調器
4. 10. 1 命令的類型
4. 10. 2 賀氏命令集
4. 10. 3 賀氏通信實踐
4. 10. 4 擴展命令集
4. 10. 5 調制解調器寄存器
4. 11 擴展命令集之間的差異
4. 11. 1 擴展命令
4. 11. 2 自檢
4. 11. 3 自環(huán)測試
4. 12 傳真調制解調器
4. 12. 1 ITU—T T.4標準
4. 12. 2 ITU—T T.30標準
4. 12. 3 傳真調制解調器命令
4. 13 本章小結
4. 14 第四章測驗
第五章 同步調制解調器. 數(shù)字傳輸與服務單元
5. 1 同步信號方式與標準
5. 1. 1 探尋更高的數(shù)據(jù)速率
5. 1. 2 在數(shù)據(jù)中傳送時鐘
5. 1. 3 每波特更多的比特
5. 2 典型的同步通信部件
5. 2. 1 發(fā)送器
5. 2. 2 接收器均衡器
5. 2. 3 終端控制部分
5. 3 標準的調制解調器和改進型調制解調器
5. 3. 1 2400biys的調制解調器
5. 3. 2 4800btVs的調制解調器
5. 3. 3 9600bit/s的調制解調器
5. 3. 4 ITU—T Y32
5. 3. 5 ITU—T V. 32bis
5. 3. 6 ITU—T V. 33
5. 3. 7 ITU—T V. 34
5. 4 高速調制解調器
5. 4. 1 ITU—T V. 90
5. 4. 2 調制解調器對之間的操作
5. 4. 3 調制解調器的限制
5. 4. 4 克服速度障礙
5. 4. 5 數(shù)字用戶線調制解調器
5. 4. 6 信號處理
5. 4. 7 離散多頻音(DMT)調制
5. 4. 8 無載波幅度相位(CAP)調制
5. 4. 9 線纜調制解調器
5. 5 數(shù)字傳輸
5. 5. 1 線路編碼
5. 5. 2 中繼器
5. 5. 3 雙極性違約
5. 5. 4 服務單元
5. 6 V. 35接口
5. 7 本章小結
5. 8 第五章測驗
第六章 復用技術
6. 1 共享信道
6. 1. 1 頻分復用
6. 1. 2 時分復用
6. 2 統(tǒng)計時分復用器(STDM)
6. 2. 1 SIDM操作
6. 2. 2 服務率
6. 3 低速聲音/數(shù)據(jù)復用器
6. 3. 1 聲音數(shù)字化的方法
6. 3. 2 自適應音頻脈沖編碼
6. 3. 3 連續(xù)變化斜率增量調制器
6. 3. 4 聲音/數(shù)字復用器的使用
6. 4 本章小結
6. 5 第六章測驗
第七章 光纖與衛(wèi)星通信
7. 1 簡介與歷史回顧
7. 2 光纖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
7. 2. 1 斯涅爾定律
7. 2. 2 光纖的構成
7. 2. 3 帶寬
7. 2. 4 衰減
7. 2. 5 數(shù)值孔徑與接受角
7. 3 光纖子系統(tǒng)與光纖部件
7. 3. 1 光纖產品
7. 3. 2 光源
7. 3. 3 光探測器
7. 4 波長復用
7. 5 傳輸系統(tǒng)
7. 5. 1 SONET
7. 5. 2 國際系統(tǒng)——SL海底光纜
7. 5. 3 局域網應用
7. 5. 4 光纖到戶
7. 5. 5 HFC與線纜調制解調器
7. 6 衛(wèi)星傳輸系統(tǒng)
7. 6. 1 基本的衛(wèi)星通信技術
7. 6. 2 多重訪問系統(tǒng)
7. 7 本章小結
7. 8 第七章測驗
第八章 協(xié)議和差錯控制
8. 1 協(xié)議與接口
8. 2 協(xié)議的組成
8. 3 電傳打字機和XMODEM協(xié)議
8. 3. 1 XMODEM協(xié)議
8. 3. 2 協(xié)議選擇
8. 3 卷積編碼—循環(huán)冗余校驗
8. 4 半雙工協(xié)議(Half—Duplex Protccols)
8. 4. 1 鏈路
8. 4. 2 傳輸碼——字符集
8. 4. 3 鏈路控制碼(Link Control Code)
8. 4. 4 代碼序列(Code Sequences)
8. 4. 5 輪詢和選擇(Polling and Selection)
8. 4. 6 差錯檢查
8. 4. 7 消息格式
8. 4. 8 正文透明方式(Transparent—Text Mode)
8. 5 全雙工協(xié)議(Full—Duplex Protocols)
8. 5. 1 高級數(shù)據(jù)鏈路控制規(guī)程(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Procedures)
8. 5. 2 同步數(shù)據(jù)鏈路控制(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8. 5. 3 數(shù)字數(shù)據(jù)通信報文協(xié)議(Digital Data Communications Message Protocol)
8. 6 本章小結
8. 7 第八章測驗
第九章 個人計算機上的通信軟件
9. 1 通信應用程序的特點
9. 1. 1 操作系統(tǒng)和操作環(huán)境的支持
9. 1. 2 調制解調器
9. 1. 3 控制接口
9. 1. 4 流量控制
9. 1. 5 工作速率
9. 1. 6 撥號號碼簿
9. 2 撥號網絡
9. 2. 1 使用撥號網絡實現(xiàn)Internet接入
9. 2. 2 超級終端
9. 3 在Windows環(huán)境下使用ProcommPlus
9. 3. 1 主程序界面
9. 3. 2 面向Windows的撥號號碼簿
9. 3. 3 多種選擇
9. 3. 4 操作
9. 4 本章小結
9. 5 第九章測驗
第十章 體系結構和分組網絡
10. 1 開放式系統(tǒng)互連參考模型
10. 1. 1 OSI層
10. 1. 2 相同點
10. 2 協(xié)議
10. 2. 1 物理層
10. 2. 2 數(shù)據(jù)鏈路層
10. 2. 3 網絡層
10. 3 分組網絡
10. 4 分組交換的優(yōu)點
10. 5 X. 25分組系統(tǒng)
10. 5. 1 數(shù)據(jù)鏈路層
10. 5. 2 網絡層
10. 5. 3 X. 25的功能
10. 5. 4 LAPB規(guī)程
10. 5. 5 分組級規(guī)程
10. 6 增值業(yè)務
10. 7 X系列的推薦標準
i0. 7. 1 X系列各種標準之間的關系
10. 7. 2 幀中繼
10. 7. 3 擁塞控制
10. 7. 4 近來的發(fā)展
10. 7. 5 費用比較
10. 8 本章小結
10. 9 第十章測驗
第十一章 局域網
11. 1 局域網概述
11. 2 局域網與其他技術
11. 3 理想的局域網
11. 3. 1 建設理想的局域網所面臨的主要障礙
11. 3. 2 ISO模型
11. 4 局域網標準
11. 4. 1 邏輯鏈路控制(IEEE 802. 2)
11. 4. 2 另外的子層
11. 4. 3 CSMA/CD(IEEE802. 3)
11. 4. 4 令牌環(huán)接入(IEEE802. 5)
11. 5 以太網(CSMA/CD)
11. 5. 1 物理層
11. 5. 2 物理層接口
11. 5. 3 數(shù)據(jù)鏈路層
11. 5. 4 系統(tǒng)配置
11. 5. 5 5—4—3規(guī)則
11. 6 其他類型的以太網
11. 6. 1 10BASE—5
11. 6. 2 10BASE—2
11. 6. 3 10BASE—T
11. 6. 4 10BROAD—36
11. 7 快速以太網
11. 7. 1 物理層的進一步劃分
11. 7. 2 100BASE—T4
11. 7. 3 100BASE—TX
11. 7. 4 100BASE—FX
11. 7. 5 中繼器
11. 8 吉比特以太網
11. 8. 1 對媒質的支持
11. 8. 2 MAC層操作
11. 8. 3 應用
11. 9 傳遞令牌的網絡
11. 9. 1 ARC網
11. 9. 2 IBM令牌環(huán)網
11. 9. 3 網絡擴展
11. 10 光纖分布式數(shù)據(jù)接口
11. 10. 1 網絡拓撲結構
11. 10. 2 網絡訪問
11. 11 因特網設備
11. 11. 1 網橋
11. 11. 2 路由器
11. 11. 3 網關
11. 11. 4 局域網交換機
11. 11. 5 操作
11. 12 本章小結
11. 13 第十一章測驗
第十二章 Internet
12. 1 發(fā)展
12. 2 應用服務
12. 3 Internet接入提供者
12. 4 IP尋址
12. 4. 1 子網化(subnetting)
12. 4. 2 子網掩碼(subnet mask)
12. 4. 3 域名服務
12. 4. 4 地址解析
12. 5 TCP
12. 6 UDP
12. 7 串行通信支持
12. 7. 1 SLIP
12. 7. 2 PPP
12. 7. 3 FTP
12. 7. 4 TELNET
12. 7. 5 TN3270
12. 7. 6 HTTP
12. 8 增長的Web
12. 9 安全性
12. 10 防火墻——附加的網絡保護
12. 11 本章小結
12. 12 第十二章測驗
第十三章 ISDN
13. 1 概念
13. 2 ISDN的結構
13. 2. 1 基本入口
13. 2. 2 一次群接口
13. 3 ISDN的執(zhí)行標準
13. 3. 1 網絡特性
13. 3. 2 電話設備和網絡接口
13. 4 ISDN的發(fā)展和適應
13. 4. 1 ISDN業(yè)務
13. 4. 2 碼標準
13. 4. 3 價格
13. 5 應用
13. 6 本章小結
13. 7 第十三章測驗
第十四章 異步轉移模式
14. 1 技術發(fā)展
14. 2 基本原理及相關技術
14. 3 信元結構
14. 4 技術優(yōu)勢
14. 5 信元的路由選擇
14. 6 ATM協(xié)議參考模型
14. 6. 1 物理層
14. 6. 2 ATM層
14. 6. 3 ATM適配層
14. 7 業(yè)務定義
14. 8 LAN仿真
14. 8. 1 客戶
14. 8. 2 LECS
14. 8. 3 LES
14. 8. 4 BUS
14. 9 本章小結
14. 10 第十四章測驗
第十五章 網絡設計和管理
15. 1 網絡設計的目標
15. 1. 1 準確度
15. 1. 2 時間性
15. 1. 3 安全性
15. 1. 4 TRIB(信息傳輸速率)
15. 2 網絡設備
15. 2. 1 Modem共享設備
15. 2. 2 鏈路橋設備(Line Bridging Devices)
15. 2. 3 Modem消除器
15. 2. 4 協(xié)議轉換器(Protocol Converters)
15. 3 網絡設備的互聯(lián)
15. 4 故障隔離
15. 4. 1 回環(huán)測試
15. 4. 2 數(shù)據(jù)通信測試設備
15. 4. 3 基于軟件的局域網分析儀
15. 5 服務恢復
15. 5. 1 為資金而取得更多
15. 5. 2 與供應商保持友好關系
15. 5. 3 逐步升級和報告
15. 6 標準
15. 6. 1 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15. 6. 2 SNMPv2
15. 6. 3 RMON
15. 7 本章小結
15. 8 第十五章測驗
附錄A 詞匯表
附錄B 測驗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