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研究的緣起
二、核心概念與分析框架
三、方法與局限
上篇 總體分析與比較
村級治理:背景、過程與模式
一、非均衡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二、村治變遷的制度沿革
三、公共管理機構:組織、功能與結構
四、領導人的產生及領導權威的獲取
五、村級治理的目標模式與公共職能
六、村級治理行為:規(guī)則、決策與實施
七、村民的公共參與及效能
八、鄉(xiāng)村關系重構與互動過程
九、不同的村治模式及影響因素
十、村治模式的績效、轉換與村治走向良政
中篇 重點調查村
村民自治架構下的公共權力變遷
--湖南省白鶴村村治調查
一、白鶴村:村民自治第一村
二、村治的遺產與模式的轉換
三、公共領導的產生
四、公共權力體系的結構與權限
五、公共權力的運作規(guī)范與過程
六、自治體系中村民的角色和態(tài)度
七、村民自治中的國家進入
一個“規(guī)范化管理”的典型村
--山東省向高村村治調查
一、強制變遷中鄉(xiāng)村的自主性
二、制度化與非制度化權力結構
三、亦工亦農與工農分治
四、“碰頭會”--日常決策中的民主
五、村民參與的制度規(guī)范
六、鄉(xiāng)與村的互動和調適
七、“草根”制度的外源與內生
高度集體化與全權能人治理
--河南省南街村村治調查
一、南街之路:鄉(xiāng)村再集體化
二、能人的崛起與權威
三、“三位一體”的村治體制
四、村務決策:集中民主制
五、“外圓內方”的治村之道
六、動員式村民參與
七、南街村的評說
個私經濟發(fā)達農村社區(qū)的能人治理
--浙江省白坦一村村治調查
一、社區(qū)概況與個私經濟的崛起
二、村治結構與個私經濟的關聯(lián)
三、領導人的產生及權威
四、治村規(guī)則與決策過程
五、決策執(zhí)行與管理方式
六、村民參與對公共權力產生及運作的影響
七、“鄉(xiāng)政”與“村治”的互動過程
八、個私經濟背景下能人型村治的特點與趨向
脫貧致富與治理變遷
--甘肅省方家泉村村治調查
一、自然與人文境況
二、脫貧致富的路徑選擇
三、制度變遷與支部治理
四、支部民主與書記權威
五、村務執(zhí)行中的動員與強制
六、余論:經濟貧困與政治貧困
貧困的陷阱:治理性貧困
--四川省白石村村治調查
一、建制沿革與經濟社會變遷
二、自然性貧困:環(huán)境與資源
三、單向組織結構及單軌型關系
四、領導人產生的組織安排
五、公共組織的政務型職能
六、村治路徑的強行政性及手段的鄉(xiāng)土性依賴
七、制度規(guī)范的單向表達及實踐差距
八、村民的被動角色及低度參與
九、治理性貧困:村治的低效與乏力
十、總結與建議
下篇 一般調查村
能人主導的轉變與民主自治的構建
--廣東省萬豐、磉崗兩村調查
一、兩村的歷史變遷概況
二、兩村經濟社會的跳躍式發(fā)展
三、兩村治理形式的共同性特點
四、村治形式轉換的不同路徑
五、總結與討論
現(xiàn)代管理體系及對傳統(tǒng)治理資源的汲取
--貴州省董家堰村調查
一、公共權力組織結構與功能
二、領導人的產生及權威
三、決策與實施:公共權力運作過程
四、村民參與對公共權力的影響
五、村治與鄉(xiāng)政的互動
六、村治模式的特點及對傳統(tǒng)治理資源的汲取
自治制度導人后的村治規(guī)范化
--四川省張金村調查
一、村政沿革與經濟社會變遷
二、公共組織與村治規(guī)則的健全
三、領導人產生及公共決策的規(guī)范化
四、外力推動與內源發(fā)展的契合
同一貧困地區(qū)的不同村治類型及績效
--陜西省黃家峁、硬地梁兩村調查
一、兩村概況
二、村治資源:權力賦予與權力主體的產生
三、村治方式:權力結構與實際運作
四、村治類型:諸因素影響下的村治
五、對村治思考的幾點結論
村治過程中的行政推動與自治成長
--湖北省楊村調查
一、社區(qū)概況與村治體制變遷
二、強行政推動下的村治過程
三、村民自治成長:村委會選舉與組民自治的凸現(xiàn)
四、“強行政、弱自治”的治理格局與村干部的理想角色
傳統(tǒng)社會轉換中的均勢型村治
--河南省汪堤村調查
一、村治權的取得:傳繼、反叛與合法化
二、鄉(xiāng)村之間雙向互動的萌生
三、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一體性與均勢村治機制
四、村委會與村民間的中介性聯(lián)系
五、均勢型村治模式特點及轉換
村公所架構下的村治
--云南省芒賴村調查
一、發(fā)展變化中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
二、村治結構:村公所、村委會與黨支部
三、村務決策中的集中與民主
四、村治中的民族與宗教
五、結語:夾縫中的村民自治
村組干部的產生與權能
--湖北省袁楊、姚周兩村調查
一、村組干部的產生:行政影響與人緣關系
二、常規(guī)與非常規(guī)性村務決策
三、決策實施與日常工作:過程及績效
村級治理的過程分析
--江西省華村調查
一、村社區(qū)的經濟資源和組織資源
二、村社區(qū)的公共事務管理
三、村治中的“管理真空”與“組織真空”
四、村治過程中的管理者與村民
兩個蒙古嘎查的治理
--內蒙古自治區(qū)荷葉花和巴彥他拉嘎查(村)調查
一、嘎查管理體制及其功能
二、嘎查領導人的產生與更迭
三、治理的非均衡性及其原因
家族文化背景下的村級治理
--湖南省秀村調查
一、村級治理的家族文化背景
二、村治權力資源的配置:村級組織與村干部
三、公共權力運行:村治依據、公共職能及村民角色
四、村級治理的影響因素:國家權力與經濟機制
五、討論與結語
村治過程中的宗族、宗教和強人
--江西省橋下村調查
一、自然與經濟、社會狀況
二、村社區(qū)的組織結構及制度安排
三、宗族的復興及影響
四、社區(qū)宗教組織的構造及功能
五、村域強人的公共參與和影響
六、余論:村治中宗族、宗教和強人的權能限度
附錄 本書作者有關農村村級治理研究課題的其他成果(1996年-)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