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系統(tǒng)分析的基礎知識
1. 1 概述
1. 1. 1 多址技術
1. 1. 2 擴譜技術
1. 1. 3 IS—95系統(tǒng)容量問題
1. 1. 4 擴譜系統(tǒng)的分類
1. 1. 5 什么是CDMA
1. 1. 6 干擾功率與處理增益的矛盾
1. 2 線性系統(tǒng)分析基礎
1. 2. 1 線性系統(tǒng)
1. 2. 2 有限沖激響應濾波器
1. 2. 3 傅里葉級數(shù)
1. 2. 3. 1 三角型和指數(shù)型傅里葉級數(shù)
1. 2. 3. 2 周期函數(shù)的傅里葉變換
1. 3 抽樣定理
1. 3. 1 頻域抽樣定理
1. 3. 2 時域抽樣定理
1. 3. 3 帶通波形的抽樣定理
1. 3. 4 離散時間濾波
1. 4 限帶傳輸?shù)幕鶐}沖成形
1. 4. 1 數(shù)字應用的限帶波形
1. 4. 2 IS—95系統(tǒng)的FIR脈沖成形
1. 5 概率函數(shù)
1. 5. 1 概率
1. 5. 2 概率分布函數(shù)
1. 5. 3 特征函數(shù)
1. 5. 4 矩生函數(shù)
1. 5. 5 相關函數(shù)和功率譜
1. 5. 6 中心極限定理
1. 5. 7 切爾諾夫界
1. 5. 8 窄帶高斯隨機過程
1. 5. 8. 1 瑞利分布
1. 5. 8. 2 瑞利衰落
1. 5. 8. 3 正弦波加窄帶高斯隨機過程
1. 5. 8. 4 帶通噪聲的模型和仿真
1. 5. 9 X2分布
1. 5. 9. 1 中心 X2分布
1. 5. 9. 2 非中心X2分布
1. 5. 10 對數(shù)正態(tài)分布
1. 5. 10. 1 對數(shù)正態(tài)隨機變量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
1. 5. 10. 2 對數(shù)正態(tài)隨機變量的矩
參考文獻
附錄1A 第2類理想濾波器的沖激響應
附錄1B sinc函數(shù)的積分
附錄1C 升余弦濾波器的沖激響應
附錄1D X2隨機變量之差的概率
第2章 移動環(huán)境下的電波傳播
2. 1 傳播理論及模型的概論
2. 1. 1 自由空間傳播
2. 1. 2 無線視距和傳播模型
2. 1. 2. 1 大氣的影響
2. 1. 2. 2 地形特性及其影響
2. 1. 2. 3 傳播模式
2. 1. 3 視距傳播和衍射傳播的模式
2. 1. 3. 1 視距傳播
2. 1. 3. 2 超越地形和建筑物的衍射傳播
2. 1. 4 傳播的經驗公式
2. 1. 4. 1 哈塔公式和CCIR公式
2. 1. 4. 2 WIM公式
2. 1. 5 傳播損耗的計算機模型
2. 1. 5. 1 朗雷——萊斯模型和TIREM模型
2. 1. 5. 2 WIM模型和朗雷——萊斯模型的比較
2. 1. 6 傳播模型在蜂窩設計中的應用
2. 1. 6. 1 傳播損耗輪廓的數(shù)值例子
2. 1. 6. 2 覆蓋區(qū)域及最大容許傳播損耗
2. 2 無線移動環(huán)境
2. 2. 1 信道模型
2. 2. 1. 1 延遲擴展函數(shù)
2. 2. 1. 2 頻率傳遞函數(shù)
2. 2. 1. 3 多普勒擴展函數(shù)
2. 2. 1. 4 延遲擴展和多普勒擴展的組合
2. 2. 2 衰落和衰落率
2. 2. 2. 1 隨機衰落信道的特征
2. 2. 2. 2 常用衰落變量
2. 2. 2. 3 衰落率和車輛速度
2. 2. 3 對數(shù)正態(tài)陰影
參考文獻
附錄2A 不規(guī)則地形傳播損耗的詳述
2A. 1 仰角
2A. 2 視距路由損耗
2A. 3 衍射損耗
附錄2B 衰落率和持續(xù)時間公式的推導
第3章 蜂窩系統(tǒng)工程基礎
3. 1 話務理論回顧
3. 1. 1 電話接續(xù)
3. 1. 2 業(yè)務載荷和中繼線數(shù)
3. 1. 3 厄蘭B統(tǒng)計量
3. 2 蜂窩概念
3. 2. 1 通過頻率再用增加移動系統(tǒng)容量
3. 2. 2 小區(qū)幾何學
3. 2. 2. 1 蜂窩坐標系統(tǒng)
3. 2. 2. 2 六角形小區(qū)的簇
3. 2. 2. 3 干擾小區(qū)的位置
3. 2. 3 簇尺寸的選擇
3. 2. 3. 1 干擾比及簇尺寸
3. 2. 3. 2 干擾比和頻譜效率間的折衷
3. 2. 4 小區(qū)分裂和基站功率
3. 2. 5 AMPS參數(shù)
3. 3 蜂窩系統(tǒng)的覆蓋和容量
3. 3. 1 覆蓋限制
3. 3. 1. 1 一般蜂窩系統(tǒng)的鐵路估算
3. 3. 1. 2 接收機噪聲計算
3. 3. 1. 3 最大容許傳播損耗
3. 3. 2 覆蓋及容量
3. 3. 2. 1 覆蓋范圍受限時的鏈路容限
3. 3. 2. 2 多小區(qū)容限需求的確定
3. 3. 2. 3 作為系統(tǒng)載荷函數(shù)的反向鐵路C/I和C/N
3. 3. 2. 4 系統(tǒng)覆蓋及業(yè)務載荷
參考文獻
附錄3A 對滿足方程組的Pk項的證明
附錄3B 厄蘭B分布的矩
附錄3C 阻塞公式的總結
第4章 IS—95標準概述
4. 1 頻率與時間的協(xié)同
4. 1. 1 蜂窩頻段和信道
4. 1. 2 系統(tǒng)時間
4. 2 前向鏈路操作
4. 2. 1 前向鏈路公共空中接口
4. 2. 2 正交復用方案
4. 2. 3 前向鏈路信道
4. 2. 3. 1 導頻信道和正交PN碼
4. 2. 3. 2 同步信道
4. 2. 3. 3 尋呼信道
4. 2. 3. 4 業(yè)務信道
4. 3 反向鏈路操作
4. 3. 1 反向鐵路公共空中接口
4. 3. 2 多址接入方案
4. 3. 3 反向鏈路信道
4. 3. 3. 1 接入信道
4. 3. 3. 2 反向業(yè)務信道
4. 3. 4 前向鐵路和反向鐵路的比較
4. 4 IS—95系統(tǒng)的特性
4. 4. 1 功率控制
4. 4. 1. 1 開環(huán)功率控制
4. 4. 1. 2 閉環(huán)功率控制
4. 4. 1. 3 前向鏈路功率控制
4. 4. 2 交織技術
4. 4. 3 分集與越區(qū)
參考文獻
附錄4A 交織理論
4A. 1 塊交織
4A. 2 卷積交織
4A. 3 塊交織與卷積交織的比較
4A. 4 交織器設計
附錄4B IS—95中的散列函數(shù)
4B. 1 黃金比和斐波納契數(shù)的介紹
4B. 2 散列函數(shù)的例子
4B. 3 IS—95的散列函數(shù)
4B. 4 IS—95的隨機數(shù)發(fā)生器
第5章 沃爾什函數(shù)和循環(huán)冗余校驗(CBC)編碼
5. 1 沃爾什函數(shù)的定義
5. 2 沃爾什序列的特性
5. 3 沃爾什函數(shù)的產生
5. 3. 1 用萊德馬契函數(shù)產生沃爾什函數(shù)
5. 3. 2 用哈達瑪矩陣產生沃爾什函數(shù)
5. 3. 3 有限域
5. 3. 4 矢量空間
5. 3. 5 用基本矢量產生沃爾什函數(shù)
5. 4 用于CDMA的正交沃爾什函數(shù)
5. 4. 1 用于前向鏈路的沃爾什函數(shù)
5. 4. 2 用于反向鐵路的沃爾什函數(shù)
5. 5 沃爾什函數(shù)的譯碼
5. 5. 1 相關譯碼
5. 5. 2 快速沃爾什變換譯碼
5. 6 IS—95數(shù)據(jù)幀
5. 7 線性分組碼
5. 7. 1 奇偶校驗矩陣
5. 7. 2 伴隨式的概念和檢錯
5. 7. 3 漢明碼
5. 8 循環(huán)碼
5. 8. 1 系統(tǒng)循環(huán)碼
5. 8. 2 循環(huán)碼編碼器
5. 8. 3 用移位寄存器電路計算用于檢錯的伴隨式
5. 9 二進制BCH碼
5. 10 幀和消息結構質量指示器
5. 10. 1 用于前向鏈路信道的CRC計算
5. 10. 2 用于反向鏈路信道的CRC計算
參考文獻
第6章 偽噪聲序列的理論和應用
6. 1 偽噪聲序列的性質
6. 2 擴展伽羅瓦域和本原多項式
6. 2. 1 本原多項式的根和最大長度序列
6. 2. 2 反多項式和既約多項式的表
6. 2. 3 二進制既約本原多項式的線性反饋移位寄存器機理
6. 2. 4 相移后的PN序列狀態(tài)矢量變化規(guī)律
6. 3 PN序列的線性移位寄存器實現(xiàn)
6. 3. 1 特定初始化矢量的移位寄存發(fā)生器
6. 3. 2 ESRG輸出序列推導
6. 3. 3 用模板選擇序列的相移
6. 3. 4 任意初始狀態(tài)條件下移位序列和模板之間的關系
6. 3. 4. 1 五級MSRG的例子
6. 3. 4. 2 IS—95中使用的PN序列
6. 3. 4. 3 短PN碼模板的例子
6. 4 二進制序列的自相關和互相關特性
6. 4. 1 實時信號的相關函數(shù)
6. 4. 2 PN序列的部分相關函數(shù)
6. 4. 3 二進制序列波形的譜特性
6. 5 最大長度序列上的操作
6. 5. 1 正交性
6. 5. 2 PN序列的分量
6. 6 戈爾德碼
6. 6. 1 互相關問題
6. 6. 2 戈爾德碼和GPS信號結構
參考文獻
附錄6A 公式g(x)=s*(x)的歸納法證明
附錄6B 計算程序
6B. 1 計算移位K的程序
6B. 2 計算xk模f(x)的程序
6B. 3 計算長PN碼轉移矩陣的程序
附錄6C 相關函數(shù)定理的證明
附錄6D 相關函數(shù)定理推廣到限帶脈沖
第7章 IS—95擴譜信號的調制與解調
7. 1 似然函數(shù)
7. 1. 1 波形的矢量表示
7. 1. 2 高斯信道中的最佳接收機準則
7. 1. 3 相關接收機
7. 1. 4 匹配濾波器接收機
7. 1. 5 M進制通信系統(tǒng)在AWGN信道上的性能
7. 1. 6 M進制通信系統(tǒng)差錯概率的聯(lián)合界
7. 2 IS—95系統(tǒng)的調制方案
7. 2. 1 前向鏈路
7. 2. 1. 1 AWGN條件下前向鏈路信道的符號差錯性能
7. 2. 1. 2 瑞利衰落條件下前向鐵路信道的符號差錯性能
7. 2. 2 反向鏈路
7. 2. 2. 1 非相干信號處理
7. 2. 2. 2 M進制通信系統(tǒng)的包絡檢波接收機
7. 2. 2. 3 非相干二進制正交系統(tǒng)
7. 2. 2. 4 瑞利衰落條件下的非相干二進制正交系統(tǒng)
7. 2. 2. 5 IS—95 CDMA反向鏈路M進制正交調制方案
7. 2. 2. 6 IS—95反向鏈路波形的最佳解調
7. 2. 2. 7 瑞利衰落條件下反向鏈路的性能
7. 3 QPSK及BPSK
7. 3. 1 BPSK CDMA系統(tǒng)的分析
7. 3. 2 QPSK CDMA系統(tǒng)的分析
7. 3. 3 BPSK和QRSK方差之比較
7. 4 PN碼的捕獲與跟蹤
7. 4. 1 相關運算的介紹
7. 4. 2 序列初始相位的捕獲
7. 4. 3 采用延遲鎖定環(huán)的碼跟蹤
7. 4. 3. 1 全時間非相干DLL跟蹤
7. 4. 3. 2 全時間相干DLL跟蹤
7. 4. 4 T型抖動環(huán)(TDL)跟蹤
7. 5 用于解擴的成形和未成形PN序列
7. 5. 1 接收機中脈沖形狀的影響分析
7. 5. 2 能量累積的仿真比較
參考文獻
附錄7A 格雷姆—施密特正交化過程
附錄7B BPSK平均差錯概率
附錄7C 白噪聲積分參數(shù)
附錄7D BPSK和QPSK方差的詳述
附錄7E 捕獲判決噪聲項
第8章 卷積碼及其在IS—95中的應用
8. 1 引言
8. 2 卷積碼
8. 2. 1 卷積編碼器
8. 2. 2 編碼器的連接矢量表示
8. 2. 3 編碼器的沖激響應表示
8. 2. 4 編碼器的多項式表示
8. 2. 5 編碼器的狀態(tài)表示
8. 2. 6 卷積編碼器的樹狀圖
8. 2. 7 卷積編碼器的網格圖
8. 3 卷積碼的最大似然譯碼
8. 3. 1 最小漢明距譯碼規(guī)則
8. 3. 2 維特比譯碼算法
8. 3. 3 卷積碼的距離特性
8. 3. 4 卷積碼的傳遞函數(shù)
8. 3. 4. 1 系統(tǒng)卷積碼和非系統(tǒng)卷積碼
8. 3. 4. 2 卷積碼的惡性差錯傳播
8. 4 卷積碼維特比譯碼的性能界
8. 4. 1 硬判決譯碼的差錯概率界
8. 4. 2 二進制對稱信道的比特差錯概率
8. 4. 3 軟判決譯碼的差錯概率界
8. 4. 4 軟判決維特比譯碼的比特差錯概率界
8. 4. 5 卷積碼編碼增益的估計
8. 5 IS—95 CDMA系統(tǒng)中的卷積碼
8. 5. 1 IS—95系統(tǒng)中卷積碼的性能
8. 5. 2 編碼增益及約束長度
8. 5. 3 接收信號的量化
參考文獻
文獻選編
附錄8A Q函數(shù)不等式的證明
第9章 分集技術和瑞克處理
9. 1 引言
9. 2 分集技術
9. 3 分集選擇與合并技術
9. 3. 1 選擇性分集
9. 3. 1. 1 非相干M進制移頻鍵控(NCMFSK)
9. 3. 1. 2 非相干二進制移頻鍵控(NCBFSK)
9. 3. 1. 3 BPSK調制
9. 3. 1. 4 采用差分檢測的冗/4—DQPSK調制
9. 3. 2 等增益分集合并
9. 3. 2. 1 M進制非相干正交調制系統(tǒng)
9. 3. 2. 2 瑞利衰落下的MFSK調制
9. 3. 2. 3 L重分集下等增益合并接收的BPSK調制
9. 3. 2. 4 L重分集下等增益合并接收的差分檢測冗/4 DQPSK調制
9. 3. 2. 5 非相干二進制正交系統(tǒng)和最佳分集
9. 3. 3 最大比合并分集接收
9. 3. 3. 1 最大比合并分集接收的最佳化證明
9. 3. 3. 2 最大比合并的例子
9. 4 瑞克接收機概念
9. 4. 1 瑞克接收機設計基礎
9. 4. 2 Price和Green的瑞克概念本質
9. 4. 3 用于IS—95的瑞克概念
參考文獻
文獻選編
附錄9A M進制正交分集性能的推導
9A. 1 選擇式分集
9A. 2 等增益合并(EGC)分集接收
附錄9B BPSK分集性能的推導
9B. 1 選擇式分集
9B. 2 等增益合并分集接收
附錄9C?。? DQPSK分集性能的推導
9C. 1 選擇式分集
9C. 2 等增益合并分集接收
第10章 CDMA蜂窩系統(tǒng)設計與厄蘭容量
10. 1 CDMA小區(qū)
10. 1. 1 前向鐵路同信道干擾
10. 1. 1. 1 相同小區(qū)的干擾
10. 1. 1. 2 其他小區(qū)的干擾
10. 1. 2 反向鐵路的同信道干擾
10. 1. 2. 1 相同小區(qū)的干擾
10. 1. 2. 2 其他小區(qū)的干擾
10. 1. 2. 3 CDMA的再用參數(shù)
10. 1. 2. 4 CDMA容量的再討論
10. 1. 2. 5 CDMA的小區(qū)載荷
10. 1. 3 小區(qū)尺寸
10. 1. 3. 1 最大傳播損耗和小區(qū)半徑
10. 1. 3. 2 前向鏈路的功率估算
10. 1. 3. 3 反向鏈路的功率估算
10. 1. 3. 4 鏈路平衡
10. 2 CDMA鏈路可靠性和厄蘭容量
10. 2. 1 鏈路可靠性與鏈路容限
10. 2. 1. 1 無干擾時的鏈路容限
10. 2. 1. 2 鏈路容限與功率控制
10. 2. 1. 3 有干擾時所需的容限
10. 2. 1. 4 分集接收和軟越區(qū)的容限
10. 2. 1. 5 可靠的信號電平
10. 2. 2 厄蘭容量
10. 2. 2. 1 阻塞概率公式
10. 2. 2. 2 Z的均值和方差
10. 2. 2. 3 高斯假設下的CDMA阻塞概率公式
10. 2. 2. 4 對數(shù)正態(tài)假設下的CDMA阻塞概率公式
10. 2. 2. 5 CDMA阻塞概率的比較
10. 2. 2. 6 CDMA. FDMA和TDMA厄蘭容量比較
10. 2. 2. 7 忙時用戶數(shù)
10. 2. 3 CDMA區(qū)域覆蓋分析
10. 2. 3. 1 所需接收信號電平與載荷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
10. 2. 3. 2 小區(qū)半徑與小區(qū)載荷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
10. 2. 3. 3 基站密度
參考文獻
附錄10A 二階再用因子的分析
第11章 CDMA最優(yōu)化問題
11. 1 導頻信道PN碼偏移的選擇
11. 1. 1 PN碼偏移在系統(tǒng)運行中的作用
11. 1. 2 導頻信道碼偏移搜索參數(shù)
11. 1. 2. 1 多徑對搜索窗的影響
11. 1. 2. 2 相對延遲界
11. 1. 2. 3 IS—95搜索窗的參數(shù)
11. 1. 3 偏移間隔的選擇
11. 2 CDMA前向鏈路功率的最佳配置
11. 2. 1 前向鏈路信道的信噪比要求
11. 2. 1. 1 導頻信道
11. 2. 1. 2 同步信道
11. 2. 1. 3 手呼信道
11. 2. 1. 4 業(yè)務信道
11. 2. 1. 5 干擾和噪聲項
11. 2. 2 前向鏈路的總功率
11. 2. 2. 1 前向鏈路的功率控制圖子
11. 2. 2. 2 前向鏈路的凈損耗
11. 2. 3 前向鏈路的功率解
11. 2. 3. 1 信道功率在總功率中的分配
11. 2. 3. 2 功率解的參數(shù)變化
11. 3 前向鏈路衰落容限的選擇
11. 3. 1 接收機容限的限制
11. 3. 1. 1 在無干擾條件下接收機和發(fā)射機的功率
11. 3. 1. 2 在有干擾條件下接收機和發(fā)射機的功率
11. 3. 2 CDMA容限的數(shù)值例子
11. 3. 2. 1 接收機容限及發(fā)射機容限
11. 3. 2. 2 接收機容限及前向鏈路總功率
11. 4 前向和反向鏈路的容量平衡
11. 4. 1 前向鏈路容量
11. 4. 1. 1 漸近的前向鏈路容量
11. 4. 1. 2 功率受限的前向鏈路容量
11. 4. 2 容量平衡
11. 5 前向鏈路動態(tài)功率分配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