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具的歷史源遠流長。概而言之,分“席地而坐”與“垂足而坐”兩大階段。在兩晉以前,人們起居活動的中心,大抵以席和床為主,所用家具,大都比較低矮。周代有曲幾、屏風、衣架;在戰(zhàn)國墓中,曾出土精美髹漆彩繪的床和案;于漢代畫象石裹,也可以看到當時家具組合的使用情況。無疑,幾和案是使用最多的,人們工作累了,可以靠著“憑幾”歇歇,或用名叫“隱囊”、即形如大袋的軟墊靠一靠。南北朝時,高形家具漸次面世,除高櫈外,還有一種叫作“筌蹄”的細腰的高形坐具。人唐以后,高形的桌案也出現(xiàn)了,這樣,人們便由“席地而坐”發(fā)展到“垂足而坐”的新階段。我們如果查看一下唐宋時代的人物畫,如《唐人宮樂圖》、《韓熙載夜宴圖》、《西園雅集圖》等等,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人在居室的活動,并不在床上,早已轉移到地上,可以從容自若如今人般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