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弱勢群體的保障需求、解決方式和責任主體的認可為主線,闡述社會保障的起源、發(fā)展和道路再選擇的一般過程。從這一主題出發(fā),作者使用大量歷史資料,追溯和分析了社會組織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社會弱勢群體實施經濟保障的不同方式,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眾多思想家、經濟學家、社會政策工作者、社會團體以及國家主體在解決勞動者和社會成員遭遇的社會風險方面進行的理論或實踐上的探索;論述了人類生活風險保障由自然經濟時代的家庭機制,向工業(yè)化早期工人階級的互助機制,再向社會化大生產時代的市場—政府機制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分析了各種保障機制的責任、作用和內在風險,以及不同保障機制在當今世界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保障立法分析,描述了不同保障項目產生的原因、背景和功能機制;對當今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取向作了比較分析。宏觀地描繪了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進程和當代體系的制度框架。作者對社會保障運行中市場機制的“逆向選擇”、政府機制的“道德風險”以及家庭保障機制等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在現(xiàn)代社會條件下,以親情為基礎的家庭保障、以利潤為核心的市場機制以及勞動者之間的互助機制,都無法承擔對社會弱者群體保護的主要責任。政府的保障責任是責無旁貸的,這是至今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政府都不可回避地建立、發(fā)展并不斷尋求完善社會保障政策的基本原因之一。但“道德風險”的存在顯示出政府機制的有限性。本書試圖說明,(1)弱勢群體的經濟保障是一個超社會形態(tài)的課題;(2)受特定經濟、社會、文化形態(tài)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制約,保障的實現(xiàn)方式、方法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又呈現(xiàn)較大差異;(3)社會對公平的關注直接導致了社會保障政策的誕生,但政府機制在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時,又日益顯露其失效的方面。這些結論有助于人們從更寬的視野來觀察、思考和認識社會保障制度產生、演變,及其發(fā)展道路的再選擇問題。[編輯推薦]《當代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解放軍總后勤部,有關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其他單位從事社會保障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近100位專家學者歷時3年共同完成?!秴矔酚?2部著作和6部譯著組成。著作各冊運用規(guī)范和實證分析的方法,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國外社會保障理論的諸多體系,分析了世界上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國家和地區(qū)社會保障模式的形成演進、歷史作用、面臨的問題與改革的走向,并對建設和完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探討。6部譯著均系國外福利國家理論研究領域的經典名著?!秴矔穼φ嘘P政策研究部門和實際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亦可作為有關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有關專業(yè)研究生,本科生的參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