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俄羅斯文學的鼻祖。他出身貴族家庭,從小愛到良好的文學教養(yǎng)。在皇村中學學習時,受到當時愛國思潮和進步思想的影響,結交了一些未來的十二月黨人(俄國的貴族革命家)為朋友。畢業(yè)后到彼得堡進外交部任職。在此期間寫出了《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政治抒情詩,歌頌自由、進步,反對封建農奴制,挾擊暴君專制,表現了開明貴族的理想,對當時的革命者曾產生過巨大影響。 1820年沙皇把普希金流放到高加索。不久又以他的無神論思想為借口,把他幽禁在他母親的領地米哈伊夫斯克村。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沙皇為了拉擾他,把他如回莫斯科,企圖使他成為宮廷詩人。終因普希金的進步思想和創(chuàng)作活動與統(tǒng)治階級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宮廷貴族集團的仇視。1837年沙皇及其黨羽策劃的決斗中,普希金受重傷而死。臨死前最后一句話是:“這個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普希金是俄羅斯語言文學的創(chuàng)始者。他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近代俄羅斯文學的基礎,宣告了它的黃金時代的到來,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俄羅斯優(yōu)秀作家,因此被稱為“近代俄國文學之父”。果戈理說:“他的作品,象一部辭典,包含了我們語言全部的豐富、力量和靈魂?!备郀柣Q他為“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一切新奇和機智”的“一代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