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沃洛夫(1730-1800),俄軍大元帥,俄國軍事學術奠基人之一,著名的軍事謀略家。自幼在父親指導下研究炮兵、筑城學與軍事史,崇拜彼得大帝國和古羅馬名將愷撒。1742年在禁衛(wèi)軍注冊,1748年正式服役。曾參加七年戰(zhàn)爭、兩次俄土戰(zhàn)爭(1768-1774和1787-1791)和1794年鎮(zhèn)壓波蘭起義。1798年的第二次反法聯(lián)盟組成后,任意大利北部俄奧聯(lián)軍總司令。1799年率軍轉戰(zhàn)意大利和瑞士,行軍中翻越阿爾卑斯山,恩格斯認為,這是“到當時為止所進行的一切阿爾卑斯山行軍中最出色的一次”。后遭貶謫,死于彼得堡。蘇沃洛夫主張摒棄警戒線戰(zhàn)略和線式戰(zhàn)術;主張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以殲滅敵生力量為主要目標,快速機動,積極進攻;主張結合實戰(zhàn)需要進行練兵。他總結了多年作戰(zhàn)經驗和治軍學術思想,著有《團諭》和《制勝科學》。蘇沃洛夫參軍后,一方面看到俄國兵士勇敢、頑強,同時親身體驗到俄國領率機關和高級將領片面追求形式、閉門指揮等脫離戰(zhàn)爭實際的重大敝端,產生了俄國軍隊必須徹底改革的強烈愿望。這種改革是從他的蘇茲達利步兵團開始的,他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教育和訓練軍隊的先進方法。他認為,人是制勝的決定因素,反對盲目練兵和機械練兵,主張根據實戰(zhàn)需要而練兵,努力使士兵在最復雜的條件下大膽、主動、和巧妙行動。他還致力于夜戰(zhàn)演習,并認為勇氣對于夜戰(zhàn)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著名格言是:“訓練時艱苦,作戰(zhàn)時輕松”。素以訓練嚴格而著稱。蘇沃洛夫后來所建立的許多戰(zhàn)功,都是與他對軍隊的改革分不開的。蘇沃洛夫的戰(zhàn)略以極重進取和果斷見長。重軍事行動的主要目的是在不設防的野戰(zhàn)中消滅敵軍。戰(zhàn)略行動的基本方法是進攻。他認為:“軍事學術之真諦,是從敵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進攻敵人,而不是采取間接的迂回的方式接敵......只有直接的勇敢的進攻才能制勝?!泵看巫鲬?zhàn),蘇沃洛夫都要鼓勵兵士們說:“勇士們,敵人會在你們面前發(fā)抖的!”使每個兵士能確信自己的力量,懂得后退一步就是死,即使僥幸不死,也是可恥的。著名的伊茲梅爾攻堅戰(zhàn)就是在這種指導思想工作下取勝的。戰(zhàn)役結束后蘇沃洛夫在上表時寫道:“沒有任何一個堡壘比伊茲梅爾更堅強,沒有任何一個抵抗比伊茲梅爾更激烈,但是它在我皇的寶座之下倒下來,這是英勇進攻的結果。”再如,1798年,俄國同英、奧兩國聯(lián)合反對法國,要把軍隊開到意大利去打仗。當時奧地利的將領都被法軍打敗過,此時缺少一個擔任同盟軍總司令的人選。保羅一世只好把因主張改革而被免職的蘇沃洛夫召回,任命他為駐意大利北部俄軍總司令,奧軍歸他指揮。1799年3月,蘇沃洛夫開始了著名的意大利遠征。他一來到前線,立即取消了保羅一世推行的普魯士軍隊那一套陳規(guī)舊制,軍隊面貌為之一新。俄軍18天向前推進520俄里。這時,法國委派才能出眾的將領莫羅,到前線指揮法國軍隊。6月,法軍集結5萬人開始反攻,而蘇沃洛夫只有2萬人,但結果還是俄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事后,莫羅評論蘇沃洛夫說:“此人具有非凡的堅韌精神,他寧愿親自犧牲并使自己的軍隊戰(zhàn)斗到最后一卒為止,但卻不肯退卻一步”。50多年的軍事生活,使蘇沃洛夫認識到,兵士是制勝之本,并養(yǎng)成了一種特殊的性格與習慣:象士兵那樣生活,始終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士兵。他在練兵和作戰(zhàn)生活中,常常和士兵打成一片,并且沒有任何做作,總是顯得自然、快活、和藹可親。在沙俄軍隊里,軍官一般把士兵當奴隸,把士兵視為會走動的機器,可以任意打罵和侮辱。蘇沃洛夫對此十分氣憤,曾把沙皇保羅一世推行的棍棒紀律叫做“殘暴制度”。蘇沃洛夫一貫尊重士兵,愛護士兵,把士兵看成勇士,打仗時決不讓戰(zhàn)士白流一滴血,愛惜士兵的生命;平時,不準軍官虐待士兵,不許侮辱士兵的人格。因此,他本人便在士兵中有著無限的影響力,士兵們都親昵地稱他為“士兵元帥”,都愿在他的統(tǒng)率下拚命殺敵,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作者在這部傳記中,想通過大量生動而翔實的史料,選擇獨特視角,描述這位偉大統(tǒng)帥大半個世紀的軍旅生涯所創(chuàng)建的輝煌戰(zhàn)績和他從一個列兵成長為俄軍大元帥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同時還要通過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揭示俄國政壇內部的爾虞我詐及宮廷中的驕奢淫逸。此外,還利用查找的史料介紹元帥的不幸婚姻和家庭生活趣聞軼事,以便讀者全方位地了解偉大統(tǒng)帥復雜的內心世界和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