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幾年來我們播出的節(jié)目表,采訪過不少知名學者、作家和社會名流,那些響當當的名字,赫然在目,如王世襄、黃永玉、傅聰、陳香梅、黃苗子、黃仁宇、朱家、大江健三郎等等。一批最具實力、最活躍的中青年學者作家,也曾經參與過我們的節(jié)目,如張潔、舒乙、馮驥才、曹文軒,劉墉、陳忠實、阿來、余秋雨、劉亮程、朱德庸、王安憶、遲子建、沈宏菲、趙玫等等,也都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之所以我們還能夠堅持把這樣的節(jié)目做下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每做一次節(jié)目,每采訪一位作家、學者,就等有趣、有知識、有學問的朋友聊了一次天。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各個門類,各個學科,無論圣人哲理、人生百態(tài)、還是市井生活、傳奇故事,總會我有所收獲,決不白干一回。這比起那些在枯燥的流水線上總干同一件事的人們,我們的愉悅何止百千。提起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這個節(jié)目,朋友和電視觀眾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節(jié)目好,看不到?!币郧笆且驗椴コ鰰r間太晚,經常在晚間11點半以后播出,大多數人熬不到那會兒就洗洗睡了?,F(xiàn)在則是因我們的節(jié)目從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移到了專門為科教而開辦的第10套節(jié)目,衛(wèi)星雖上天,但很多地方落地不理想,所以也影響了收看。中國人歷來有好東西與朋友共享的傳統(tǒng),當然精神產品也在其中。采訪了那么多令人欽佩的學者、作家,記錄了那么多精彩幽默、充滿智慧的談話,只播出了一兩次,而大量的電視觀眾不知道、沒看到,豈不是太可惜、太浪費了。因此,我們想把那些精彩的節(jié)目變成文字,把電視變成書本,從此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供人閑暇一閱。這是《讀書時間》的第二本訪談錄,截取1998年-2000年度所播出的節(jié)目,精選了42篇,奉獻給那些喜歡讀書,又不看電視而錯過了我們節(jié)目的朋友們。我們曾經失之交臂,現(xiàn)在我們又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