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縝r>《王肯堂醫(yī)學全書》是根據明代著名醫(yī)學家王肯堂現存醫(yī)學著作(多數是孤本),進行搜集匯編、???、注釋、標點而成。王氏字宇泰,一字損仲,又字損閹,號念西居士,又號郁岡齋主。明代金壇(今江蘇省金壇縣)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锻蹩咸冕t(yī)學全書》共收載王氏9種醫(yī)學著作,計70卷。包括《證治準繩》44卷、《醫(yī)鏡》4卷、《醫(yī)辨》3卷、《醫(yī)論》3卷、《靈蘭要覽》2卷、《胤產全書》4卷、《胎產證治》1卷、《郁岡齋醫(yī)學筆塵》2卷、《醫(yī)學窮源集》6卷,內容頗為豐富,涉及臨床各科,以及醫(yī)論、醫(yī)話、醫(yī)案等。其中,《證治準繩》詳于理論,為集明以前大成者,所論各科證治,博采眾長,條分縷析,平正公允。其余8種著作均為王氏臨證所得,其治法用藥頗有獨特見解。書末還附有“王肯堂醫(yī)學學術思想研究”論文一篇,以及現代研究的論文題錄。本書適用臨床、教學、科研和廣大中醫(y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片斷:所謂人中為暗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夫腎者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故沖任二脈系焉。二脈與少陰腎之大絡,同出腎下,起于胞中。其沖脈因稱胞絡為十二經脈之海,遂名海焉。沖脈之上行者,滲諸陽,灌諸精。下行者,滲三陰,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于胕。因腎虛而腎絡與胞絡內絕,不通于上則喑,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二絡不通于下則痱厥矣。如是者,以地黃飲子主之。竹瀝、荊瀝、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二杯,陳醬汁半杯,和勻,隔湯頓溫服。有痰者,滌痰湯。內熱者,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名轉舌膏。寶鑒訶子湯、正舌散、獲神散。〔四肢不舉〕有虛有實,實者脾土太過,瀉令濕退土平而愈。虛者脾土不足,十全散加減,去邪留正。詳見痿門?!采眢w疼痛〕鐵彈丸、十味剉散、內有熱藥,無熱者宜之。蠲痹湯。〔昏冒〕活命金丹、至寶丹、至圣保命金丹、牛黃清心丸。中風要分陰陽:陰中顏青臉白,痰厥喘塞,昏亂眩暈,斜不遂,或手足厥冷不知人,多汗。陽中臉赤如醉怒,牙關緊急,上視,強直掉眩?!端貑枴吩疲褐T風掉眩,支痛強直筋縮,為厥陰風木之氣,自大寒至小滿,風木君火二氣之位。風主動,善行數變,木旺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且陽明燥金主于緊斂縮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謂己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故木極似金。況風能勝濕而為燥,風病勢甚而成筋縮,燥之甚也。有熱盛生風而為卒仆偏枯者,以麻、桂、烏、附投之則殆,當以河間法治之?!督C珠經》云:以火為本,以風為標。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風通圣散汗之,或大便閉塞者,三化湯下之。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已矣?;蛏噱坎徽Z者,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圣人心法也?;蛴兄酗L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湯灌于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后按法治之。有元氣素弱,或過于勞役,或傷于嗜欲,而卒然厥仆,狀類中風者,手必散,口必開,非大劑參芪用至斤許,豈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哉!亦有不仆而但舌強語澀痰壅,口眼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以六君子湯加諸汁治之?!秾氳b》云: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法也。薛己云:預防之理,當養(yǎng)氣血,節(jié)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若服前方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中寒中寒之癥,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或四肢戰(zhàn)掉,或灑灑惡寒,或翕翕發(fā)熱,或卒然眩暈,身無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其異于傷寒,何也?曰:傷寒發(fā)熱,而中寒不發(fā)熱也。仲景于傷寒詳之,而中寒不成熱者未之及,何也?曰:陽動陰靜,動則變生,靜則不變,寒雖陰邪,既郁而成熱,遂從乎陽動,傳變不一,靡有定方,故極推其所之之病,不得不詳也。其不成熱者,則是邪中于陰形之中,一定而不移,不移則不變,不變則止在所中寒處而生病,是故略而不必詳也。治之先用酒調蘇合香丸,輕則五積散加香附一錢,麝香少許;重則用姜附湯。若人漸蘇,身體回暖,稍能言語,須更問其別有何證。寒脈遲緊,挾氣帶洪,攻刺作痛,附子理中湯加木香半錢;挾風帶浮,眩暈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帶濡,腫滿疼痛,加白術一錢;筋脈牽急,加木瓜一錢;肢節(jié)疼痛,加桂一錢,亦可灸丹田穴,以多為妙。大抵中在皮膚則為浮,中在肉則為苛為重,為聚液分裂而痛,或痛在四肢,或痛在胸脅,或痛在脛背,或痛在小腹引睪?;蚪浢}引注臟腑之膜原為心腹痛?;蜃⑦B于臟腑則痛死不知人。中于筋骨為筋攣骨痛,屈伸不利。中人六腑五臟,則仲景述在《金匱要略》中。所以肺中寒者,吐濁涕。肝中寒者,兩臂不能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而不得轉側,則吐而汗出也。心中寒者,其人苦心中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不言脾腎二臟中寒者,缺文也。然所謂中臟者,乃中五臟所居畔界之郭內,阻隔其經,臟氣不得出入故病。若真中藏則死矣。《永類鈴方》云:肝中寒,其脈人迎并左關緊而弦,其證惡寒,發(fā)熱面赤,如有汗,胸中煩,脅下攣急,足不得伸。心中寒者,其脈人迎并左寸緊而洪,其證如啖韭齊,甚則心痛掣背,惡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脾中寒,其脈人迎并右關緊而沉,其證心腹脹,四肢攣急,暖噫不通,臟氣不傳,或秘或泄。肺中寒,其脈人迎并右寸緊而澀,其證善吐濁,氣短不能報息,灑灑而寒,吸吸而咳。腎中寒,其脈人迎并左尺緊而滑,其證色黑氣弱,吸吸少氣,耳聾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治當審微甚,甚則以姜附湯為主,微則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附子五積散。臍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湯、姜附湯。人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人脾加術,入心加獲苓。本書前言前言《明清名醫(yī)全書大成》系列叢書是集明清30位醫(yī)學名家醫(yī)學著作而成。中醫(y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學術源遠流長,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已日臻成熟,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并有許多發(fā)展,是中醫(yī)的鼎盛時期。突出表現在:名醫(yī)輩出,學派林立,在基礎學科和臨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本草學和臨床學尤為突出。同時著書立說很活躍,醫(yī)學著作大量面世,對繼承發(fā)揚中醫(yī)藥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本草學在明代的發(fā)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內容之豐,觀點之新,思想之成熟,都是歷代難以與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天下第一藥典”。全書52卷、62目,載藥1892種,附本草實物考察圖譜1110幅,附方萬余首。他“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書考八百余家”,“剪繁去復,繩謬補遺,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在藥物分類、鑒定、生藥、藥性、方劑、炮制、編寫體例等許多方面均有很大貢獻,其刊行以來,受到國內外醫(yī)藥界的青睞,在中國藥學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多種譯本流傳于世界諸多國家,其成就已遠遠超出醫(yī)藥學的范圍,曾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譽為“中國的百科全書”。除時珍之卓越貢獻之外,還有繆希雍的《神農本草經疏》,是對《神農本草經》的闡發(fā)和注釋,與其一生藥學經驗的總結,詳明藥理及病忌、藥忌,為明代本草注疏藥理之先。更有清代張璐的《本經逢原》,其藥物分類舍棄《神農本草經》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綱目》按自然屬性劃分,體例以藥物性味為先,次以主治、發(fā)明,內容廣泛,旁征博引,參以個人體會。全書以《神農本草經》為主,引申發(fā)明,凡性味效用,諸家治法以及藥用真?zhèn)蝺?yōu)劣的鑒別,都明確而扼要地作了敘述,使“學人左右逢源,不逾炎黃繩墨”而“足以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約言》,汪昂的《本草備要》,徐靈胎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陳修園之《神農本草經讀》,張志聰之《本草崇原》等,這些書也都各具特點,流傳甚廣。明清時期基礎理論的研究仍以《內經》以來所形成的自發(fā)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理論體系為基礎,不斷地總結醫(yī)療實踐經驗,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從不同方面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學的理論。如明代的張景岳等十分強調命門在人體的重要作用,把命門看成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動力,并受朱震亨相火論的影響,把命門、相火聯系起來,在臨床上對后世醫(yī)學有相當影響。清代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對溫熱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以及對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創(chuàng)立等。關于人體解剖生理的認識:有些醫(yī)家對腦的功能有新的記述。如李時珍有“腦為元神之府”,汪昂記有“人之記性在腦”,喻嘉言有“腦之上為天門,身中萬神集會之所”等記述,對于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fā)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臨床各科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因此時醫(yī)學十分注意臨床觀察,臨床經驗豐富。很多醫(yī)家都非常重視辨證論治及四診八綱,如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是這一時期重要的脈學著作,該書以歌訣形式敘述介紹了27種脈象,便于學習、理解、誦讀和記憶,流傳甚廣。孫一奎在《赤水玄珠·凡例》中概括地指出:“凡證不拘大小輕重,俱有寒熱、虛實、表里、氣血八個字。茍能于此八個字認得真切,豈必無古方可循?”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強調以陰陽為總綱,以表里、虛實、寒熱為六變。他使中醫(y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結合得更加緊密,形成了理、法、方、藥的完整理論體系。內科醫(yī)著明清時期很多。薛立齋的《內科摘要》一書,首開中醫(yī)“內科”書名之先河。也正式明確中醫(yī)內科的概念,使內科病證的診治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張景岳的《景岳全書》等。從學術理論方面,以溫補學派的出現和爭論為其特點。其主要倡導者有薛立齋、孫一奎、張景岳、李中梓等,主要觀點是重視脾腎。薛立齋注重脾腎虛損證,重視腎中水火和脾胃的關系,因而脾腎并舉,注重溫補。溫補派的中堅張景岳的《類經附翼》《景岳全書》,原宗朱震亨說,后轉而尊崇張元素和李果,反對朱說,力倡“陽非有余,陰常不足”。極力主張溫補腎陽在養(yǎng)生和臨床上的重要性。李中梓則在薛立齋、張景岳的影響下,既重視脾胃,也重滋陰養(yǎng)陽。溫補之說,成為明清時期臨床醫(yī)學發(fā)展上的一大特點。溫病學派的興起是明清時期醫(y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葉天士的《溫熱論》,創(chuàng)溫病衛(wèi)氣營血由表入里的傳變規(guī)律,開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法則。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乃繼承葉氏溫病學說,但提出了溫病的傳變?yōu)椤叭褂缮霞跋?,由淺入深”之說,成為溫病三焦辨證的起始。其他如王孟英的《溫熱經緯》等著作都豐富了溫病學說。骨傷科、外科在明清時期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這一時期外科聞名的醫(yī)家和醫(yī)學專著空前增多。如薛立齋的《外科樞要》,汪石山的《外科理例》等,記述外科病證,論述外科證治,各有特點。骨傷科有王肯堂的《瘍醫(yī)證治準繩》,是繼《普濟方》之后對骨傷科方藥診治的進一步系統(tǒng)歸納。婦產科在明清時期發(fā)展很快,成就比較顯著。如萬密齋的《廣嗣紀要》對影響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損傷,以及妊娠等做了記述。薛立齋在《保嬰撮要》中強調婦科疾病之養(yǎng)正,記述有燒灼斷臍法,以預防臍風;王肯堂的《女科證治準繩》收錄和綜合前人對婦產科的論述。武之望的《濟陰綱目》列述了經、帶、胎、產等項,綱目分明,選方實用。兒科在明清時期內容較前更加充實,專著明顯增多。如萬密齋的《全幼心鑒》《幼科發(fā)揮》《育嬰秘訣》《廣嗣紀要》《痘疹世醫(yī)心法》等兒科專著,繼承了錢乙之說,強調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點,治療重視調補脾胃,除藥物外,還注意推拿等法。王肯堂的《幼科證治準繩》綜合歷代兒科知識,采集各家論述,對麻痘、熱癥等多種小兒疾病論述頗詳,流傳甚廣。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科在這一時期也有一定的進展。如王肯堂的《證治準繩》論述眼疾171癥,詳述證治,是對眼病知識的較好匯集。薛立齋的《口齒類要》記述口、齒、舌、唇、喉部的疾患,注重辨證治療,簡明扼要,介紹醫(yī)方604首,為現存以口齒科為名的最早專書之一。氣功及養(yǎng)生方面,在此期也較為重視,出現了不少有影響、有特色的養(yǎng)生學專著。如萬密齋的《養(yǎng)生四要》。張景岳在《類經·攝生》中也闡發(fā)了《內經》的有關養(yǎng)生論述,對養(yǎng)神和養(yǎng)形做了精辟論述,富有唯物辯證精神。另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記述300例老年病的驗案,強調頤養(yǎng)功夫,寒溫調攝和戒煙酒等。清朝末年,西方醫(yī)學開始傳入中國,因此,西醫(yī)學術對中醫(yī)學術產生很大影響,在臨床上中西醫(yī)病名相對照,并以此指導臨床診治,中西醫(yī)匯通學派形成。如其代表人物唐容川,立足中西醫(yī)匯通,發(fā)揚祖國醫(yī)學,精研中醫(yī)理論,遵古而不泥古,建立了治療血證的完整體系。綜上所述,明清時期名醫(yī)輩出,醫(yī)學確有輝煌成就,在中醫(yī)藥學發(fā)展的長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就是我們編輯出版《明清名醫(yī)全書大成》之目的所在。全書共收錄了30位醫(yī)家,集成30冊醫(yī)學全書,其中明代13位,清代17位。收錄原則為成名于明清時期(1368~1911)的著名醫(yī)家,其醫(yī)學著作在兩部以上(包括兩部);每位醫(yī)家醫(yī)學全書的收書原則:醫(yī)家的全部醫(yī)學著作;醫(yī)家對中醫(yī)經典著作(《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注疏;其弟子或后人整理的醫(yī)案。整理本著搞清版本源流、校注少而精,做到一文必求其確。整理重點在學術思想研究部分,力求通過學術思想研究達到繼承發(fā)揚的目的。本書為新聞出版署“九五”重點圖書之一,在論證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馬繼興、張燦王甲、李今庸、郭靄春、李經緯、余瀛鰲、史常永等審定委員的指導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本書30位主編均為全國文獻整理方面有名望的學科帶頭人,經過幾年努力編撰而成。雖幾經修改,但因種種原因,如此之宏篇巨著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仁指正。編著者1999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