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中央山脈西、北為雪山山脈,山勢稍低,為北部地區(qū)的分水嶺。中央山脈西南為玉山山脈,原為島上西南部河流主要分水嶺,因巖質松軟,長期侵蝕,分水嶺已東移至中央山脈。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舊日測3,950米),為本省及我國東南部第一高峰。玉山山脈西側為阿里山脈,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主峰阿里山高2,481米,其西漸降為丘陵帶。東部沿海為海岸山脈(臺東山脈),全長148公里,中間被秀姑巒溪分為兩段,北段平均海拔500米,南段平均約1,000米,最高新港山達1,682米。海岸山脈西側坡度較緩,以臺東縱谷與中央山脈為界;東側緊靠太平洋,大斷層形成緊逼海岸的懸崖,高達數百米至千米。丘陵和臺地占全島面積的23.5%,海拔多在100米至500米之間,主要分布在西部,有竹東丘陵、竹南丘陵、苗栗丘陵、東勢丘陵、斗六丘陵、嘉義丘陵、新化丘陵。臺地大致位于丘陵帶西側,主要有林口臺地、桃園臺地、中壢臺地、大度臺地、八卦臺地等。平原和低地占全島面積的31.3%。臺南平原最大,面積約4,550平方公里,占全島平原、低地面積之半,其他主要有屏東平原、濁水溪扇狀平原、宜蘭平原等。盆地分布在丘陵、臺地間,主要有臺北盆地和臺中盆地,均系地層陷落而成。占全島面積48.8%的海拔500米以下地區(qū),居住著全島人口的98%,僅臺南平原就居住著全島40%的人口。島內有大小河流151條,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其東流入太平洋的流程短,最長不超過90公里;其西流入臺灣海峽,流程較長,超過100公里的有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多數河流上游落差大,流急,流量變化大,含沙多。島內天然湖泊很少,較大的只有日月潭,海拔750米,面積近10平方公里。其他較具規(guī)模的人工水庫有30多座,多數兼有蓄水、防洪、灌溉、發(fā)電、供水等多種效能。據勘查,水力發(fā)電壩址有175處,裝機容量可達515萬千瓦。臺灣有著名的大屯火山。地震頻繁,尤其是東部花蓮一帶沿海;但破壞性最大的地震則出現在西部,劇震中心多在嘉義和臺南一帶。沿著山地的斷層線,臺灣南北各地還分布有眾多的溫泉。北回歸線橫跨臺灣島中南部,全省主屬南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多臺風。南部太平洋和臺灣海峽沿岸地帶已具有北熱帶氣候特征。東北隅為著名的冬雨區(qū)。曾被稱為亞洲地中海式氣候。因終年受到黑潮暖流的影響,氣候具有海洋性。全省年平均氣溫22~24°C(山地除外),長夏無冬,氣溫年較差小。最冷的1、2月,從北至南月平均氣溫15~20°C之間,最熱的7月,南北月平均氣溫都在28°C上下。但山區(qū)與平原溫差很大,3,000米以上高山冬季可見積雪。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約2,500毫米。北部和山地為多雨區(qū),臺北縣平溪鄉(xiāng)火燒寮平均年降水量為6,572毫米,最高曾達8,507毫米,為我國和東亞之最。中南部西海岸地帶和澎湖為少雨區(qū),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下,澎湖只有983毫米。雨日多,北部和山地一般在150~200日之間,中南部平原為100~150日,臺東約150日,花蓮近200日。澎湖最少,為99.4日。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東北季風盛行時期為北部及東北部的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風盛行時期為中南部的雨季。本省也是我國受臺風影響最嚴重的省分之一,以7、8、9三月臺風登陸次數最多。臺風侵襲時常因暴雨成災。由于氣候和地勢的影響,臺灣土壤垂直差異很明顯。平原、低地為沖積土、水稻土和局部的鹽漬土,丘陵、低山主要為磚紅壤性紅壤,再向上,依次為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等。土壤肥沃,植被茂密,植物種類繁多,僅高等植物就不下4,000種。林業(y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2%。植物種類隨海拔升高呈垂直分布。熱帶林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主要是榕樹、相思樹、竹等。亞熱帶林分布在海拔500~1,800米之間,是常綠闊葉林帶,主要樹種有樟木,楠木、油杉等。溫帶林分布在海拔1,800~3,000米之間,以紅檢為代表,還有臺灣扁柏、臺灣云杉和鐵杉等。寒帶林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qū),有臺灣冷杉、山柏、刺柏等。闊葉林占全部林地的58%,針葉林占42%。林木蓄積量3.3億立方米,占我國森林總蓄積量的5%以上。本省礦產資源不很豐富。煤的儲量為4~6億噸,可供開采的約有2.1億噸,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以西、苗栗以北地區(qū)。多為煙煤,焦煤很少,且煤層薄,埋藏深,地質條件復雜,開采困難。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不大,天然氣約有290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臺灣島西海岸和沿海丘陵帶。大屯火山區(qū)和宜蘭有較豐富的地熱資源,但前者熱水腐蝕性很強,后者則還有待查明地質構造,較具規(guī)模的開發(fā)利用還須時日。金屬礦藏比較貧乏,金、銀、銅、鐵等儲量都不大,品位也較低。比較重要的是銅礦,估計儲量為1,5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部金瓜石以及中央山脈兩翼。非金屬礦藏種類較多,儲量也較豐富,主要有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蛇紋石、云母、長石、滑石、石棉、琉磺等??脊虐l(fā)現證明,幾萬年前臺灣島上已有居民,而且其文化狀況與我國大陸非常相似。1970年,臺南縣左鎮(zhèn)菜寮溪發(fā)現了相當于山頂洞人、河套人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1968年,臺東縣長濱鄉(xiāng)八仙洞發(fā)現了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石器、骨角器和獸魚骨,共約4,000件,其中一部分為5,000~10,000多年前的遺物。其他史前遺址,廣泛分布在臺灣島各地和澎湖等島嶼,出土有大量的上自新石器時代初期,下至700~800年前金石并用期的先民遺物。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陶器,多與大陸東南沿海發(fā)現的相似,如黑陶與福建省廈門、武平和浙江良渚等地發(fā)現的黑陶相同,網紋陶和早期段石錛也與大陸沿海出土者相同。由此可知,臺灣文化早期即由大陸傳入。此外,臺灣東部原住民中有少量來自菲律賓,所以東海岸出土的鐵器文化層帶有菲律賓文化特征,主要是兩三種紅陶、玻璃制手鐲、倒鉤矛和金制品等,傳入年代則晚至公元600~900年之間。我國古籍記載有很早的關于海上島嶼的傳說。《史記》提到戰(zhàn)國時代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曾派人去海上尋找蓬萊、方丈、瀛洲三處“神山”,《列子·湯問》則說“渤?!币詵|遠處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后漢書》也提到“會稽海外有東鳀人”,等等。有人以為,其中瀛洲、東鳀是指今臺灣,方壺則指今澎湖。當然,這些說法還有待進一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