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研究歷史離不開研究《資治通鑒》。然則,或購之不讀以作裝飾,或讀之不懂半途棄之,或讀之乏味掩卷息之。其緣由何在?有人說,古文晦澀難解其意。的確,對于慣讀現(xiàn)代漢語而較少古文字造詣的現(xiàn)代人而言,要真正讀懂這部巨著可謂“難于上青天”。而借助工具書研讀,將花去大量時間,于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忙碌生活而言,實在不可想象;有人說,故事乏味,難開其心。的確,以“編年史”為體例的《資治通鑒》,其故事難以展開,苛求情節(jié)生動,實難司馬老翁了。為了解決這個“千年蟲”問題,十二世紀的袁樞先生和二十世紀的柏楊先后分別揮舞巨筆,著成《通鑒紀事本末》一書,以解決“知識遺傳”危機。相比較來,柏楊版則更令現(xiàn)代人所歡心——其以“紀事體”而改革了原有的“編年體”,使讀者在輕松之中,對《資治通鑒》的全篇事件的來龍去脈,得以清楚了解。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史書沒有地圖,等于有報負而沒有舞臺。而柏楊版《資治通鑒》則彌補了這一缺憾,精心繪制了大量歷史地圖,使諸風云人物各就各位,于精密的歷史坐標時空中揮刀舞劍,一展雄姿,演繹千秋歷史功罪。柏楊那桀驁不馴的個性,嬉笑怒罵的文風,盡現(xiàn)全書始終,使讀者在輕松之中,閱《資治通鑒》全部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