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根據1955年我向哈佛大學遠東語言系和社會學系提交的一篇博士學位論文編寫而成的。我從事的這項研究,代表的是一種異乎尋常的創(chuàng)舉——哈佛大學首次由上述兩個系共同授予一個聯合學位。這種研究工作即是,把由更為關心遠東文明的人本主義學說發(fā)展而來的歷史研究方法與源自社會學的理論研究方法相結合。感激社會科學研究院和哈佛-燕京學院在經濟上給予的資助,使我得以用全副精力從事這項研究和寫作。是埃利舍夫(SergeElisséeff)講授的日本文學,第一次引起我對心學①的興趣,同時也正是與他一道首次研究起心學原著的。我要感謝埃利舍夫教授和賴肖爾(EdwinO.Reischauer),他們在我對日本歷史和文化的理解方面給予了許多幫助。我的論文指導教師是佩爾澤爾(JohnPelzel)和帕森斯(TalcottParsons),從始至終給予我極大的幫助。前者以其淵博的日本文化和社會知識使我受益匪淺;后者為我勾勒出一個理論框架,使我的論文寫作可以在這個框架中縱橫馳騁??死赘瘢ˋlbertM.Craig)通讀了原稿,他提出的幾點建議已經納入文中。在審校日譯英譯文方面,馬龍夫給予我莫大的幫助,并十分熱心地協(xié)助我撰寫了書末的術語條目和人名索引的文字部分。最后,我要對內子給予的各種形式的協(xié)助表示感謝。她不僅校訂了全部手稿,打印了其中的一部分,而且還提出了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她是我最好的批評家,并始終是激勵我完成這部書稿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