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書法的定義書法是什么?古往今來,說法很多,但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漢代揚雄說:“書,心畫也。”唐代張懷瓘《六體書論》說:“書者,法象也。”元代郝經《論書》說:“書法即心法也?!鼻宕鷦⑽踺d《藝概·書概》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些說法都過于玄虛,可以隨意比況,作為定義不夠落實。最近二十年,中國書法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研究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書法的定義曾作為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引起過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書法特別講究形體造型,故稱之為“造型的藝術”;有人認為書法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特征的,故稱之為“線條的藝術”;有人因為書法的表現不是具體的物象而稱之為“抽象的藝術”;也有人因為書法是表現人的感情的,表現人對自然的不同感受的,所以給書法下了“表現藝術”的定義……,各人從自己的觀察角度出發(fā),采用不同的論證方法,因此所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眾說紛壇,莫衷一是,非常個性化了。我覺得要給書法下一個比較全面而且切實的定義,不能偏重于書法的特征研究,首先得考察書法的全部內涵。書法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方面是表現對象,即漢字。它猶如船、車、籃子和袋子,是一種載體,它的點畫和結體可以根據所承載內容的要求而自由變化。另一方面是表現內容,即書寫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每一點差異都可以通過點畫和結體的不同形態(tài)和組合方式來加以表現。漢字是載體,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是貨物,如果要將載體和貨物聯系起來,將貨物裝到載體中去,必須有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搬運,搬運即書寫。清代書法家周星蓮說:“前人作字,謂之畫字……后人不曰畫字,而曰寫字。寫有二義:《說文》:‘寫,置物也。’《韻書》:‘寫,輸也?!谜?,置物之形;輸者,輸我之心,兩義并不相悖,所以字為心畫。若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輸我之心,則畫字、寫字之義兩失矣?!睍鴮懸环矫媸菍憹h字(置物),另一方面要將情感意象寄寓到漢字的點畫、結體和章法之中(輸心),如果不能將兩者合二為一,那么“畫字、寫字之義兩失”,就談不上書法了,書寫也是書法的內涵之—。漢字、情感意象和書寫包括了書法的全部內涵,明乎此,書法的定義也就清楚了:書法是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情感意象的藝術。本書前言《中國書法史》在嚴格意義上說是一本歷史著作。歷史研究應該遵循什么原則?歷史學家從來就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曾經最為流行的實證主義認為:歷史學的任務就是對事實的搜集與編排,通過內證外證,弄清歷史事實發(fā)生的真相,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來編寫歷史。但這種觀點受到了各方面的質疑,有的史學家認為,人類的歷史不是單純的事件過程而是行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受隱含于其中的思想過程所支配,因此,歷史學家的任務是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去重演這些思想過程,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也有的史學家認為,歷史學家在著述過程中,無法擺脫他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排除主觀偏見的影響,歷史學家對史料的選擇與解釋無一不是在主觀意識或偏見的支配下所進行的,因此不存在純粹的客觀的歷史。還有的史學家進一步指出,歷史是由活著的人為了活著的人而去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它是由能思考的、痛苦的、有活動能力的人發(fā)現了探索過去的現實利益而產生出來的,重建過去不是目的本身,它受到現實利益的推動,具有一種現實意義,歷史在歷史學家的選擇之中,不再能夠完全重建和再現過去的真實存在,它與某種價值相關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并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基于這種認識,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當代人的歷史。上述各種觀點在史學界爭論很大,結果誰也不能說服誰,這說明它們都具有某種合理性,體現了歷史科學的某一側面。如果將它們綜合起來,可以為史學研究框定一個大致范圍。二十世紀初,美國學者梯利對哲學史研究提出了三大任務,后來,胡適先生把它介紹到中國,在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導言中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現在,我將他所列舉的哲學思想方面的例子改換成書法藝術方面的例子轉述如下。書法史的三大任務是:明變、求因和評判。一、明變。完整地描述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使讀者知道古今字體與書風沿革變遷的線索,這是書法史研究的首要任務。例如甲骨文、金文、篆書、分書、楷書等各種字體是怎樣因循損革,新舊隆替,不斷嬗變的。同樣一種篆書字體,在書寫風格上,秦代、漢代直至清代各不相同,也有一個追時代變遷、隨人情推移的發(fā)展過程。這些過程必須得到清晰而有條理的表述。二、求因。研究書法史,不但要描繪字體和書體沿革變遷的過程,還要將這種沿革變遷放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加以考察。例如,為什么在明末,書法的幅式和風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變革?為什么清末會出現碑學大播的局面?這里面就包含有書法家的個人才性、所處環(huán)境和時代氛圍等原因,揭示出這些原因,書法史就不只是字體和書體的發(fā)展過程,而且還是人的行動和思想的過程。三、評判。描述了字體、書體的演變過程,揭示了促使這種演變的原因之后,書法史研究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就是對歷史的評判,即把各種風格和學說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表述出來,討論它們的價值和意義,為今天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和借鑒。這三方面的任務在明變中強調對事實的搜集與編排,在求因中強調對現象的解釋,在評價中強調研究的現實意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上述歷史研究所包含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這樣的著作讓讀者看了以后,既能明白歷史演變的過程,又能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演變,從知其然而進一步到知其所以然,最后還能知往鑒來,指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因此,我覺得對書法史著作而言,三大任務缺一不可,它是檢驗一部書法史著作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是否具有當代水平的重要標準,只有圍繞這三大任務去編寫的書法史才算得上是一部真正的書法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