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著作史無前例。為了筑起《家庭史),我們不得不無任何模式地干起來,甘冒這樣做的風險,也接受這樣做的機遇。當然,近二十幾年來,歷史學家對于家庭領域的研究、對于家庭領域所賴以存在的社會及心態(tài)構成的研究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對他們而言,這是嶄新的領域,在對這一領域進行開發(fā)過程中,他們借鑒了其它學科的經驗、概念上和方法上的成果:人口學、社會學、心理學,甚至精神分析學,尤其是人種學(人種學從家庭需求角度研究親屬問題,進入每一個社會的具體輪廓之中早已司空見慣了)。大部分研究家庭問題的歷史著作都具有不完整性或專題性,更使這一新領域成為一塊獨特的領地,雖然它與整體歷史的演變與劃分銜接得并不好。對于家庭生活的各個階段或是各種變形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概括,以其特有的編年史構成一個連續(xù)性的敘述,就像一下子要把歷史這一總體建筑中一直空著的一塊地方擺滿家具什物一樣,是不可能的。相反,我們所希望的是每一位專家對于他擅長的那一個階段和文化領域,能突出兩點:一是對家庭領域的研究使人對某—特定社會加深了什么認識;二是歷史的每一階段又使我們對于家庭的普遍問題有了哪些更深一步的理解。所以,每一位作者都在他所研究的那個時代或那個文化的原材料指引下,確定他要談什么問題,其作法盡量將經典的歷史研究方法與人種學的視角結合起來。在對所謂的原始社會進行的研究當中,人種學視角顯示出其豐富多彩的性質。參加編寫本著作上下兩卷的,有各具專長的二十九位作者。他們相互呼應,打算繪出各種家庭形式和家庭規(guī)范演變的粗線條來,將連續(xù)性與斷裂性的特點結合起來;同時也希望把一些文化選擇和各不相同的歷史進程進行比較,所得出的結論顯示出來。第一卷論述古代社會,尚未開化的歐洲和中世紀的歐洲以及非歐洲文明的古典階段。這一卷的特點是起源性質,囊括的時間很長。第二卷論述現代化的沖擊——宗教方面,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或社會方面——以及與統(tǒng)治地位的歐洲模式的比較。我們有意地排除了標準大綱,避免每一章的編寫均要反復遵照這標準大綱。如果那樣,大概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單調。為方便閱讀本著作之后再擴大閱讀范圍,在每卷之后,我們附了每——作者文獻的參考書目。同樣在每一卷的末尾附有索引及詞語表,給使用的詞語下了主要定義[索引及詞語表未譯成中文?!g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