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期貨交易所的商業(yè)性,特別是它們?yōu)樯嫦氯ザ3指偁幮缘呐⑹秦灤┖吐?lián)結本書每一篇論文的主題。本書題目中所說的“金融創(chuàng)新”指的是各種競爭性的新產品,從本質上看,這些產品產生的動機及交易方式(包括該行業(yè)所進行的廣泛的市場研究)與人們更為熟悉的產品的交易動機及交易方式在各方面都是相同的。書的題目中所稱的“市場的波動性”實際上只是一個旗號。打著這一旗號,股票零售經紀商和其他的股票指數期貨競爭者在爭取保持其競爭性地位的努力中,首先是想獲得國會,其次是想獲得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財政部的支持。本書的第二個主題(同時也是本書的組織中心)是1987年10月19日和20日股票市場的大崩盤。盡管本書的主題文章“金融創(chuàng)新和市場的波動性”(第三章)已明確告訴人們,本書將對一些災難性的事件進行描述,但是,第一部分中的三章所記錄的都是股票市場崩盤之前的內容。這一部分將金融創(chuàng)新本身的產生過程,特別是金融期貨(這或許是金融創(chuàng)新中最重要的部分)的產生過程以及人們對為什么在短暫的20年內會產生如此眾多的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的推測等一并進行了分析。論文“流動性和市場結構”是從我和圣?!じ窳_斯曼(SanfordGrossman)——現在沃頓學院(WhartonSchool)工作——合作完成的一篇文章中節(jié)選出來的。此文奠定了本書以后各章節(jié)中以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的直接供給和需求理論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