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世界哲學康德三大批判精粹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

定 價:¥36.00

作 者: 楊祖陶,鄧曉芒編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康德

ISBN: 9787010033235 出版時間: 2001-12-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1cm 頁數: 600 字數:  

內容簡介

  康德“三大批判”原著深奧難懂。本書編選者力求通過認真比較、借鑒和獨立取舍的選文,以不太大的篇幅反映出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學”的精神原則、論證方法及至其全部體系的精髓。與過去印行的許多康德著作漢澤本從英文轉譯不同,本書的全部選文均據德文直接譯出,以求更好地傳達康德哲學原貌。書前附有編譯者為幫助讀者閱讀而撰寫的導論,各部分前還有簡單的編譯者導語。通過編譯者認真細致的導語。通過編譯者認真細致的取譯者工作,讀者當更能體會這位彪炳史冊的哥尼斯堡哲人是怎樣實現哲學領域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德國哲學家,一生在東普魯士城市哥尼斯堡度過。他的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對休謨哲學引生的經驗主義問題作了全面、綜合的回答,為迄今200余年哲學著作的經典?!兜赖滦味蠈W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兩部著作集中展示了他的倫理學觀點,其中將遵從“絕對命令”作為倫理學的最高原則作了詳盡闡述。他的第三部即最后一部批判哲學著作《判斷力批判》精妙地論證了審美判斷力的普遍性及美的合目的性問題。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第一個重要代表,其批判哲學對后世哲學影響巨大。

作者簡介

  楊祖陶,1927年1月生,195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研究專家,尤精于德國古典哲學研究?,F為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鄧曉芒,1948年4月生,1982年武漢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yè)。研究領域廣泛,尤精于康德哲學研究。現為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編譯者導言
   一、康德的生平和著作
   二、康德的思想發(fā)展進程
   三、批判哲學體系的構成、性質和影響
   純粹理性批判
   編譯者導語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導言
   先驗感性論
   1.
   第一節(jié)空間
   2.空間概念的形而上學闡明
   3.空間概念的先驗闡明
   第二節(jié)時間
   4.時間概念的形而上學闡明
   5.時間概念的先驗闡明
   6.從這些概念得出的結論
   7.解說
   8.對先驗感性論的總說明
   [先驗邏輯導言]先驗邏輯的理念
   1.一般的邏輯
   2.先驗邏輯
   3.普遍邏輯劃分為分析論與辯證論
   4.先驗邏輯劃分為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
   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純粹的知性概念]
   9.知性在判斷中的邏輯機能
   10.純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疇
   11.
   12.
   [范疇的先驗演繹]
   13.一般先驗演繹的原則
   14.向范疇的先驗演繹過渡
   15.一般聯(lián)結的可能性
   16.統(tǒng)覺的本源的綜合統(tǒng)一
   17.統(tǒng)覺的綜合統(tǒng)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運用的最高原則
   18.什么是自我意識的客觀統(tǒng)一性
   19.一切判斷的邏輯形式在于其中所含概念的統(tǒng)覺的客觀統(tǒng)一
   20.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于范疇,只有在這些范疇的條件下感性直觀的雜多才能聚集到一個意識中來
   21.注釋
   22.范疇在事物的知識上除了應用于經驗對象外沒有別的運用
   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導言 論一般先驗判斷力
   第一章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型法
   第二章一切純粹知性原理的體系
   第一節(jié)一切分析判斷的最高原理
   第二節(jié)一切綜合判斷的最高原理
   第三節(jié)純粹知性一切綜合原理的系統(tǒng)演示
   第三章把所有一般對象區(qū)分為現象和本體的理由
   先驗辯證論
   導言
   1.先驗幻相
   2.作為先驗幻相之駐地的純粹理性
   A.一般理性
   B.理性的邏輯運用
   C.理性的純粹運用
   第一卷純粹理性的概念
   第二節(jié)先驗理念
   第二卷純粹理性的辯證推論
   第一章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
   第二章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三章純粹理性的理想
   第三節(jié)思辨理性推出最高存在者存有的各種證據
   第四節(jié)上帝的存有之本體論證明的不可能性
   先驗方法論
   第二章純粹理性的法規(guī)
   第一節(jié)我們理性的純粹運用之最后目的
   第二節(jié)至善理想作為純粹理性最后目的之規(guī)定根據
   第三節(jié)意見、知識和信念
   實踐理性批判
   編譯者導語
   序言
   導言實踐理性批判的理念
   第一卷純粹實踐理性的分析論
   第一章純粹實踐理性的諸原理
   1.解題
   2.定理一
   3.定理二
   4.定理三
   5.課題一
   6.課題二
   7.純粹實踐理性的基本法則
   8.定理四
   第二章純粹實踐理性的對象的概念
   第三章純粹實踐理性的動機
   第二卷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
   第一章一般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
   第二章純粹理性在規(guī)定至善概念時的辯證論
   1.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
   2.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的批判的消除
   3.純粹實踐理性在其與思辨理性結合時的優(yōu)先地位
   4.靈魂不朽,作為純粹實踐理性的一個懸設
   5.上帝存有,作為純粹實踐理性的一個懸設
   6.總論純粹實踐理性的懸設
   判斷力批判
   編譯者導語
   序言
   導言
   1.哲學的劃分
   2.一般哲學的領地
   3.判斷力的批判作為把哲學的這兩部分結合為一個整體的手段
   4.判斷力,作為一種先天立法能力
   5.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則是判斷力的一個先驗原則
   6.愉快的情感和自然合目的性概念的聯(lián)結
   7.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審美表象
   8.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
   9.知性和理性的各種立法通過判斷力而聯(lián)結
   第一部分審美判斷力批判
   第一章審美判斷力的分析論
   第一卷美的分析論
   1.鑒賞判斷是審美的
   2.那規(guī)定鑒賞判斷的愉悅是不帶任何利害的
   3.對快適的愉悅是與利害結合著的
   4.對于善的愉悅是與利害結合著的
   5.三種不同特性的愉悅之比較
   6.美是無概念地作為一個普遍愉悅的客體被設想的
   7.按上述特征把美和快適及善加以比較
   8.愉悅的普遍性在一個鑒賞判斷中只表現為主觀的
   9.研究這問題:在鑒賞判斷中愉快情感先于對象之評判還是后者先于前者
   10.一般合目的性
   11.鑒賞判斷只以一個對象(或其表象方式)的合目的性形式為根據
   12.鑒賞判斷基于先天的根據
   13.純粹鑒賞判斷是不依賴于刺激和激動的
   15.鑒賞判斷完全不依賴于完善性概念
   16.使一個對象在某個確定概念的條件下被宣稱為美的那個鑒賞判斷是不純粹的
   17.美的理想
   18.什么是一個鑒賞判斷的模態(tài)
   19.我們賦予鑒賞判斷的那種主觀必然性是有條件的
   20.鑒賞判斷所預定的必然性條件就是共通感的理念
   21.人們是否有根據預設一個共通感
   22.在一個鑒賞判斷里所想到的普遍贊同的必然性是一種主觀必然性,它在某種共同感的前提之下被表象為客觀的
   第二卷崇高的分析論
   23.從對美的評判能力過渡到對崇高的評判能力
   24.對崇高情感研究的劃分
   A.數學的崇高
   25.崇高的名稱解說
   26.崇高理念所要求的對自然物的大小估量
   27.在崇高的評判中愉悅的質
   B.自然界的力學的崇高
   28.作為強力的自然
   29.對自然界崇高的判斷的模態(tài)
   第二章審美判斷力的辯證論
   55.
   56.鑒賞的二律背反的表現
   57.鑒賞的二律背反之解決
   第二部分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61.自然界的客觀目的性
   第一章目的論判斷力的分析論
   65.作為自然目的之物就是有機物
   66.評判有機物中的內在合目的性的原則
   67.把一般自然從目的論上評判為目的系統(tǒng)的原則
   68.目的論原則作為自然科學的內部原則
   第二章目的論判斷力的辯證論
   69.什么是判斷力的二律背反
   70.這種二律背反的表現
   71.解決上述二律背反的準備
   72.關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各種各樣的系統(tǒng)
   73.上述系統(tǒng)沒有一個做到了它所預定的事情
   74.不能獨斷地處理自然技藝概念的原因是自然目的之不可解釋性
   75.自然的客觀合目的性概念是反思性判斷力的一條理性批判原則
   附錄目的論判斷力的方法論
   82.在有機物的外在關系中的目的論體系
   83.作為一個目的論系統(tǒng)的自然的最后目的
   84.一個世界的存有的終極目的,即創(chuàng)造本身的終極目的
   康德哲學主要閱讀書目
   德漢詞匯對照表
   人名對照表
   漢德詞匯索引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