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從唐朝詩人王建的“新嫁娘”中,可見古時候人們已經極為注重湯羹。廣東人向來最重湯水,湯水不僅是美食之一,如果用料適當,還可以調理身體。烹煮湯羹,大致都是將材料和多量的水,共煮一段時間,煮好后材料的精華溶合在一起,湯水味道好,營養(yǎng)又豐富,湯渣可作菜肴,既省工夫,又不浪費材料,真是一舉兩得。湯羹的烹任方法可細分成下面四種:燴、滾、堡、燉。燴就是把多種材料切?;蚯薪z,經過處理后,用上湯煮滾,再加入粟粉或馬蹄粉水煮成稀糊,稱為羹。滾就是把材料切成小件,在煲或鍋把水燒滾,將處理好的材料放入滾熟便是。煲就是把材料原塊或切件,經過處理后,放入已煲滾的水中,煲滾后改用慢火把材料熬出味,大約需要二至三小時,要視材料品質而定。燉就是將材料原塊或切件,經過處理,放入燉盅內,加入滾水后蓋上盅蓋,再用沙紙封密盅口,放入已有水的鍋或煲內,蓋上鍋或煲蓋,加熱,利用水蒸氣燉至材料出味。通常燉的時間都較煲為長。本菜譜提供的照片,主要是讓讀者清楚地看到各種材料,并以視覺上的欣賞為主,所以沒有把材料煲足夠時間,因為煲得太久,有些材料不容易辨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