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愛爾莎》說的是一只獅子和人相處的故事。這個故事跟這只獅子都很不尋常:故事完全真實,沒有一個情節(jié)或一個事件是編造的;獅子也神通廣大,很像神奇的所羅門王,能夠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自由自在地往來。愛爾莎雖然由人養(yǎng)大,但它并不像我們在動物園看到的那種“半玩物”,腦滿腸肥,意志薄弱,它仍保有自己獨立的“獅”生活,它的丈夫、它的孩子都是道道地地的野獅子。一般野獅子盡管叱咤山林,它們的生活可跟我們人太扯不上關系了,我們即使想溝通都無從做起。愛爾莎卻巧妙地把這兩個世界銜接起來,它就像一座橋,讓我們知道河對岸也別有天地,雖然景色不同,但一樣的美麗,一樣的值得細細玩賞。愛爾莎這種亦人亦獅的本事,可跟所羅門王不一樣;所羅門王戴上個戒指就有了,但愛爾莎的廣闊天地都是自己一點一滴掙來的,也是它的養(yǎng)母喬伊·亞當森堅持的結果。喬伊原籍奧地利,1943年,她和喬治·亞當森結婚。喬治在肯尼亞北部擔任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經常需要在外面風餐露宿,喬伊也時常陪他一同過這種帳篷生活。她很快就迷上了東非的草原、叢林和野生動物,經常把看見的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描繪在畫本上。1956年,一只小母獅愛爾莎忽然闖入她的生命,從此以后她的名字便一直跟愛爾莎連在一起。在喬伊之前,把野生動物拿來馴養(yǎng),很多人都做過,成功的例子也很多。這些經過馴養(yǎng)的動物,多半過著“人化”的生活,除了一部分與生俱來的本能還在,其他的行為都改頭換面,再也找不著原來的面目了。喬伊在愛爾莎長到兩歲的時候,因為不愿意它變成動物園里的另一只懦大蟲,決定反其道而行,做一件沒有人做過的事——把家養(yǎng)的動物重新變野,教它重回自然,去過獨立自由的野獸生活;并且為愛爾莎寫下這段奮斗史。喬伊為愛爾莎一共寫了三本書。第一本就是我們熟知的《野生的愛爾莎》;另外兩本分別是《長在自由地》和《永為自由魂》。喬伊在這三部書里,很忠實地記錄了愛爾莎的一生,并且提出了獸權的新觀念。亞當森夫婦不辭辛勞、不計代價,要愛爾莎和小獅回去過獨立的野生生活,并不是認為野生的獅子過的日子比較舒服,而是覺得人有人權,獸也有獸權,愛爾莎生下來原就是一只野獅子,不該因為受了人的豢養(yǎng)而喪失它過野獸生活的權利。喬伊和喬治不但提出野生動物也和人一樣,該有自由生活的權利,還把這種信念付諸實行,可以說是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