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了一下一位國內著名攝影記者的畫冊,看了這位記者拍攝的80年代,發(fā)現(xiàn)里面充滿了這樣的圖片:反映農村改革成果,便是一張農民挑擔下船去賣菜的照片;反映人民生活富裕了,便是一張房中擺了一臺電視機場面的照片。在80年代,攝影記者大多用這樣圖解式的照片反映偉大的改革開放,我們看不到人物的感情、心靈的震顫、生活的趣味,更少見能把老百姓面對變遷時的微妙心理刻畫出來的決定性瞬間。而安哥是成組拿出來的。相比之下;我要說,安哥在攝影記者中是先知先覺的,是出色的。這種先覺;是因為地立場的正確,即老百姓的立場,而非居高臨下的眼光,還因為他自然活潑的天性。他是個有人情味的好玩的人,他就以這種性情走入百姓,用相機享受生活的快樂、樸實,與此同時,他沒有注重或留下那些偶發(fā)事件或建筑、慶典這類東西。事實證明地的選擇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顯出一種不可替代的價值。怎樣去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就應該這樣記錄,從老百姓的臉乃至眼神里去看。其實領袖早就教導過了,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不去拍攝普通人的普遍感情,我們會錯過歷史,我們會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