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府機構的改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公眾的社會福利的需求不斷增加,政府職能不斷擴張,機構設置也隨之膨脹,增加了行政開支,加重政府財政負擔,降低政府行政效率,也容易產生腐敗現象。因此,世界各國都面臨精簡機構的行政體制改革任務。我國政府也在積極推進新一輪的機構改革。具體措施有:裁減、撤并專業(yè)行政管理部門,改組為經濟實體;充實加強政府綜合協(xié)調部門;建立、健全宏觀行政調節(jié)、監(jiān)督部門等。這實際意味著一方面放松對各經濟實體的政府行政管制,另一方面卻在加強政府對社會的宏觀調控能力。3.政府行政權力的調整政府職能的轉變,必然伴隨著政府行政權力的調整和再分配的問題。因此,放權于地方,調動各級地方政府行政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民主政治建設,也是各國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政府行政權力調整的明智做法是,一方面將屬于地方管理權限的權力歸還地方,另一方面將宏觀調控的權力集中于中央。具體措施有:一是完善分稅制,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二是在重新確,定政府社會經濟職能和劃分事權的前提下,賦予地方社會經濟管理自主權。社區(qū)建設就是在這樣的改革背景下進行的。三是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范中央與地方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關系,避免權力劃分的隨意性。四是在中央統(tǒng)一立法的前提下,加大地方社會經濟立法權。4.人事制度的改革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離不開政府行政機構內人員的素質。不論政府組織如何健全、財力如何充足、工作方法如何精當,但如果沒有優(yōu)秀人才到政府中供職,仍不能使工作得到有效的實際推行。因此,必須深化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創(chuàng)造一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用人環(huán)境,建立一套能進能出的,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管理機制。加速整體人力資源開發(fā),完善公務員制度,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yè)化社會工作行政管理干部隊伍。5.行政行為的規(guī)范政府社會工作行政運行機制是對社會工作行政主體行為方式、原則和程序的規(guī)范性約束,它規(guī)定和影響著社會工作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和性質,是社會工作行政體制的靈魂。它包括決策、執(zhí)行、反饋等環(huán)節(jié),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要保證政府社會管理體制的高效和協(xié)調,就必須完善社會工作行政運行機制,通過加強社會工作行政立法,建立、健全、規(guī)范社會工作行政行為的法律規(guī)范,完善社會工作行政運行的協(xié)調機制、激勵機制、監(jiān)督機制和制約機制等,規(guī)范社會工作行政程序,克服社會工作行政管理人員行為的隨意性,使其規(guī)范化、制度化,實現依法行政的目標。社會,工作行政決策體制是指社會工作行政決策的機構和人員所形成的組織體系及其制度。社會工作行政決策體制的一個主要構件是決策權力。決策權力可以定義為一種法律權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動中做出選擇的權力,或者是影響決策者,推動他去選擇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動的權力。社會工作行政決策體制的另一個構成要件是決策主體,它由決策者和決策參與者共同構成。決策權力在決策主體之間進行分配所形成的權力格局,決策主體在決策過程中的活動程度,構成政府社會工作行政決策體制。社會工作行政決策的組織體系包含著信息系統(tǒng)、智囊系統(tǒng)、決策系統(tǒng)和執(zhí)行系統(tǒng)的密切配合和合作。信息系統(tǒng)包括著所有從事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傳輸信息及貯存信息的人員體系和工作體系,是社會工作行政決策組織體系的基礎。決策問題之所以被提出,是由于社會對行政體系提出了某種需求,而這種需求被行政體系所了解和關注,并據此做出決策,交由執(zhí)行者付諸實施,使社會需求得到滿足。由此可見,是否及時得到準確而有用的信息,并對其進行及時處理,是一個行政部門進行有效行政活動的必要前提。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的各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信息系統(tǒng)在社會工作行政決策組織體系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智囊系統(tǒng)是社會工作行政決策軟技術的組織保證。其作用在于填補領導職責和能力之間的差距,具體包括:參與行政決策,為決策者提供咨詢服務,對決策問題進行“會診”,找出問題的癥結。智囊人員所起的作用只具有“謀”的意義,“斷”的責任仍應由行政領導來承擔,這是行政責任制的必然要求。決策系統(tǒng)是社會工作行政決策的核心主體,是擁有行政決策權的領導集體或個人。決策系統(tǒng)的決策活動通常有兩種類型:一是在不同層次的組織中決策權力的分配問題,形成了橫向的部門權力分化和縱向的層級權力分化,即層級結構中的集權與分權體制。二是在同一層次的決策者之間進行的權力分配形式,構成了個人決策模式和集體決策模式。個人決策模式包括個人專斷式和首長負責制兩種具體形式,前者因個人獨攬大權而又不受任何監(jiān)督,容易產生獨裁統(tǒng)治,后者的決策權力雖屬個人,但決策者須對選民或其代表機構負責,其行為還有嚴格的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的制約。首長負責制這種體制,是當今世界各國行政決策體制的主要形式。集體決策模式指決策機構的全部成員擁有同等決策權力,共同決策和共同負責。在當代也可稱為委員會制。這種體制的優(yōu)點是集思廣益,處理問題慎重,能反映各種利益群體的要求,缺點是辦事拖拉、互相推諉。就一個行政部門來說,究竟是實行首長負責制還是委員會負責制,取決于這一行政部門的性質、任務、層級等多種因素。行政決策除了上述三大系統(tǒng)的配合外,還必須有執(zhí)行系統(tǒng)。執(zhí)行系統(tǒng)將行政決策所確定的行動方案和計劃付諸實施。其中涉及到行政領導、行政組織、行政計劃、行政溝通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本書另有專章論述。一、社會工作行政實施的含義與特點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是指社會工作行政機構為貫徹、執(zhí)行國家制定的社會福利政策所進行的全部行政活動及整個過程。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是社會工作行政管理活動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但不能等同于全部的社會工作行政管理,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是為實現某種決策所做的具體工作,但并不就是決策。決策僅僅只是確定行動目標和原則,而要變?yōu)楝F實,還須付諸一系列行政實施活動。因而,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有它自身的特點及存在的意義。社會工作行政實施的特點是:1.目的性社會工作行政決策僅僅只是理想和規(guī)劃,只有付諸實施,使目標成為現實才有意義。社會工作行政實施嚴格服從決策的目標,行政實施的所有活動,整個過程都在圍繞著決策目標,具有很強的目的性。2.實務性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是一種將社會政策轉化為具體社會服務的過程,它不是停留在理論構想層面的活動,而更多的是將設想變成現實的具體行動,具有一定的應用性、實務性。3.經常性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是對既定的社會福利制度與政策的反復執(zhí)行,社會公眾的社會福利需求是始終存在的,各種社會工作行政機構的行政實施職能也不能中斷,因而具有經常性的特點。4.連續(xù)性社會工作行政實施在具體執(zhí)行中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社會公眾的社會福利需求是不斷變化的,既定的社會福利政策會隨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社會工作行政實施也應作相應的改變,社會工作行政實施具有連續(xù)性的特點。5.時效性社會工作行政實施必須做到迅速、果斷、高效、及時地實現社會工作行政決策的目標,因而具有時效性。6.靈活性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是將決策目標具體化,在實施過程中,須審時度勢,因地、因時制宜、因勢利導。7.層次性社會政策從宏觀到微觀具有層次上的差異,社會工作行政實施就是將不同層次的社會政策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服務,因而具有層次性。二、社會工作行政實施的地位和作用社會工作行政決策目標的實現,決策活動本身固然很重要,但對決策目標的實施,也不是可以輕視的環(huán)節(jié)。事實上,社會工作行政實施在行政管理中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杜會工作行政實施是行政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設立合理的機構,配備高素質的人員,健全法律、法規(guī),建立工作制度,制定正確的決策等等,這些對完成社會工作行政任務起著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通過行政實施才能得到體現。此外,機構的社會工作行政決策通常是在領導層進行,參與的人員有限,而社會工作行政實施則是機構所有成員都必須投入進去的。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及其所占據的時空范圍,遠遠超過行政決策的投入。一旦參與實施的人員在對社會政策的理解及落實過程中出現任何差錯,都將直接影響社會政策的貫徹,進而使人們對社會政策本身的正確性產生懷疑,對社會工作機構的行政能力缺乏信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