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jīng)濟管理經(jīng)濟經(jīng)濟學理論政治經(jīng)濟學概論(資本主義部分)

政治經(jīng)濟學概論(資本主義部分)

政治經(jīng)濟學概論(資本主義部分)

定 價:¥19.00

作 者: 王元璋編著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21世紀經(jīng)濟學管理學系列教材
標 簽: 政治經(jīng)濟學 資本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

ISBN: 9787307033863 出版時間: 2002-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4cm 頁數(shù): 23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二、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過程的結果,是生產出某種使用價值。然而,生產使用價值并不是商品生產的目的。投資者的目的是生產價值和剩余價值。他們之所以要生產使用價值,只是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這樣。商品的生產過程就具有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二重性:一方面是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為了揭示剩余價值的起源,我們先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過程進行考察。以棉紗的生產過程為例。假定某紗廠的資本家雇用紡紗工人,支付勞動力日價值為3元,等于紡紗工人6小時的勞動量。又假定工人勞動6小時消耗10公斤棉花,價值為10元,還消耗紗錠等勞動資料,價值2元。這樣,資本家共預付了工5元。在生產過程中,工人以他的具體勞動,在6小時內將10公斤棉花紡成10公斤綿紗。棉花和紗錠等生產資料被消耗了,但它們的價值并沒有喪失,因為這些生產資料被紡紗工人合乎目的地消耗了,使之變成了新的使用價值即棉紗。紡紗工人的具體勞動,在創(chuàng)造新的使用價值的同時,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構成棉紗價值的一部分。而資本家用來購買紡紗工人勞動力所預付的那部分價值則不同,它被工人用來購買個人消費品,在生產過程之外,被工人消耗掉了,再生產出勞動力。所以,這一部分價值就不是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在生產過程中,由工人的勞動為資本家重新生產出來。這樣,紡紗工人的勞動,撇開其具體形式,又是抽象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它創(chuàng)造了新價值,即把紡紗過程中所支出的勞動凝結在新產品棉紗中,成為棉紗價值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按照上面的假定,把lO公斤棉花紡成10公斤棉紗,需要6小時勞動,紡紗工人就把6小時的勞動量,即一個等于3元的價值量,加到棉紗中去了。這樣,10公斤棉紗的價值,便包括由生產資料轉移過來的價值(12元)和紡紗工人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3元),共計15元,若資本家按新產品的實際價值把10公斤棉紗賣掉之后,得到15元,這和預付的價值(15元)一樣多,產品的價值等于預付資本的價值,預付的價值沒有增殖,剩余價值沒有產生。因而,這只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這樣的生產過程,資本家是斷然不能接受的。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運動的惟一目的和決定性的動機,是賺錢發(fā)財。因而,資本家不僅要收回預付資本的價值,而且要獲得剩余價值。因而一定要把價值形成過程轉化為價值增殖過程。那么,價值形成過程又是怎樣變成價值增殖過程的呢?仍按前例,勞動力一天的價值是3元,工人只需要勞動6小時,就可以把這一價值創(chuàng)造出來。但是,對資本家來說,他購買的是工人一天的勞動力,這一天勞動力的使用權就完全屬于他了。因而,資本家決不會讓工人僅僅勞動6小時,而是要工人勞動更長的時間?,F(xiàn)在,假定資本家要紡紗工人一天勞動12小時,可以紡20公斤紗。勞動時間加倍了,產品加倍了,吸收工人活勞動的生產資料的消耗也要相應地增加l倍,需要20公斤棉花和價值4元的紗錠等生產資料。這樣,資本家需要用24元購買生產資料,3元購買勞動力,共預付27元。新產品棉紗的價值比資本家預付資本的價值多了3元。這3元就是剩余價值。由此可見,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恰好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勞動力的價值,那就是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了這一點,就轉化為價值增殖過程。第三節(jié)資本的特征和剩余價值率一、資本的特征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資本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資本具有預付性或墊支性。投資者手中的資本,無論是在新開辦企業(yè)時投入,還是在生產經(jīng)營過程中不斷追加,都是屬于一種預付或墊支,雖然這種預付或墊支終究會回流,一旦回流又會重新預付或墊支出去,但相對于回流來講,資本始終具有預付性或墊支性。第二,資本具有補償性或回流性。資本預付出去之后,必須在出售商品之后得到補償,預付資本的補償就是資本的再生產。如果只有資本的預付而沒有補償,資本的運動就不能繼起,而且如果資本的補償量小于預付量,生產只能在萎縮狀態(tài)下進行。第三,資本具有增殖性。投資者投入一定量的資本的直接目的,雖然是生產某種使用價值,但歸根結底是為了資本的價值增殖,資本之所以能增殖價值,只是因為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所購買的勞動力的特殊使用價值發(fā)揮作用的結果,是勞動者的剩余勞動的產物。增殖性是資本的最主要、最本質的特征。第四,資本具有運動性。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一定量的資本價值只有投入使用,發(fā)揮作用,才能帶來剩余價值。如果不投入使用,不發(fā)揮作用,就不是資本而只能是單純的貨幣。所以,馬克思指出:“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為只是在這個不斷更新的運動中才有價值的增殖。因此,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第五,資本不是單獨運用的生產要素。資本是一種很重要的生產要素,沒有它,甚至不可能進行商品生產。但是,與生產資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相比,作為價值的資本始終不能作為一個單獨運用的生產要素,只有它以一定的物的形式存在即用于購買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時,才能參加商品生產過程,而且生產資料在生產剩余價值中的作用,表現(xiàn)為資本的作用;勞動力的使用結果。即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超過投資者預付的勞動力價值的余額——剩余價值,也表現(xiàn)為資本的果實。第六,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價值,一種經(jīng)濟關系。一般的物如貨幣、機器、原料、工具以及各種各樣的商品,并不能增殖價值,因為它們本身并不是資本。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雖然總是以這些物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但它本身則是抽象勞動的凝結,是一定量的價值,因而是生產過程中人與人關系的反映。馬克思說得很對,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②資本,在一般商品經(jīng)濟中反映的是投資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但在私有制商品經(jīng)濟中,它反映的則是私人投資者(包括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經(jīng)濟關系。二、剩余價值率在資本主義商品經(jīng)濟中,資本家所預付的資本總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另一部分用于購買勞動力。資本的兩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以生產資料形態(tài)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其使用價值被消耗掉了,形成新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的價值同時被轉移到了新產品中。由于生產資料的不同部分參加生產過程的形式不同,它們的價值轉移方式也不同。其中,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生產資料是參加一次生產過程,其使用價值一次喪失,它們的價值也是一次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廠房、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卻可以使用多年,參加多次生產過程,每一個生產過程只是消耗、磨損它們的一小部分,它們的價值是按其磨損的程度逐漸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因而它們作為勞動過程的要素,是一次全部參加勞動過程,而作為價值形成的要素,卻是部分地參加價值形成過程。但是,不論生產資料價值轉移的形式如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價值只以它本身原有的價值為限,不會實現(xiàn)價值增殖。而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卻不同。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價值不是被轉移,而是由勞動力的使用再生產出來。當雇傭勞動者通過具體勞動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同時,又通過抽象勞動的凝結,把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追加到新產品中去。這種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扣除補償勞動力的價值以外,還有個余額,即剩余價值。所以,勞動力發(fā)揮作用的結果,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而且還會生產出剩余價值。可見,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變換自己的物質形態(tài),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馬克思稱之為不變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使價值得以增殖,馬克思稱之為可變資本。馬克思根據(jù)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科學地闡明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div>

作者簡介

暫缺《政治經(jīng)濟學概論(資本主義部分)》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始論: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第一節(jié) 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的出發(fā)點和對象 
    一、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的出發(fā)點 
    二、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的對象 
  第二節(jié) 政治經(jīng)濟學的階級性和任務 
    一、政治經(jīng)濟學的階級性 
    二、政治經(jīng)濟學的任務 
  第三節(jié) 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的意義 
    二、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的方法
上編  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考察 
  第一章  商品和貨幣 
    第一節(jié)  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三、商品的價值量 
    第二節(jié)  貨幣 
      一、價值形式的發(fā)展與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二、貨幣的職能 
      三、貨幣形式及其發(fā)展 
      四、流通中的貴金屬貨幣量和紙幣量 
    第三節(jié)  商品經(jīng)濟及其基本規(guī)律 
      一、商品經(jīng)濟及其產生與發(fā)展 
      二、商品經(jīng)濟的基本矛盾 
      三、商品經(jīng)濟的基本規(guī)律 
    第四節(jié)  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的性質 
      二、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產生的根源 
    第五節(jié)  市場和市場經(jīng)濟 
      一、市場及其基本構成要素 
      二、市場體系 
      三、市場機制和市場經(jīng)濟體制 
  第二章  資本及其增值 
    第一節(jié)  資本及其形成 
      一、資本的含義 
      二、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與資本的形成 
      三、資本形成的關鍵在于勞動力商品化 
    第二節(jié)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一、勞動過程 
      二、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 
    第三節(jié)  資本的特征和剩余價值率 
      一、資本的特征 
      二、剩余價值率 
    第四節(jié)  增殖價值的基本方法 
      一、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三、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關系 
    第五節(jié)  工資 
      一、工資的本質 
      二、工資的形式 
      三、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以及工資的國民差異 
  第三章  資本積累 
    第一節(jié)  再生產和資本積累 
      一、再生產及其分類 
      二、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及其特征 
      三、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 
      四、決定和制約資本積累量的因素 
      五、資本積累的動因 
    第二節(jié)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相對人口過剩 
      一、資本有機構成及其提高 
      二、相對人口過剩 
    第三節(jié)  資本積累的二重后果 
      一、資本積累的歷史作用 
      二、資本積累對無產階級命運的影響 
  第四章  資本的循環(huán)和周轉 
  第五章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 
下編  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具體考察 
  第一章 自由資本主義 
  第二章 壟斷資本主義 
  第三章 當代資本主義 
尾論:資本主義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