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雄。具有顯赫地位而又引起后人評說紛紜的曾國藩的出現(xiàn)再次印證了這一點。十九世紀中期,在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聲中,中國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傳統(tǒng)的封建秩序日趨瓦解,內有民眾起義,外有強敵人侵的晚清政府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在這風云激蕩之際,1838年,27歲的曾國藩進京參加會試,名列三甲,改庶吉士,后又授翰林院檢討,走上了傳統(tǒng)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讀書求仕之路,并開始了漫長的仕宦生涯。曾國藩以他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根底、老成持重的品性和非凡的才識,得到權臣穆彰阿的器重。1847年即超擢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1849年又升授禮部右侍郎。1853年,曾國藩以在籍侍郎身份任湖南團練大臣,以禮治兵,組建了一支儒家色彩極為濃厚、戰(zhàn)斗力極強的湘軍,轉戰(zhàn)十年,擊敗了擁有半壁江山、幾乎取代清廷的洪秀全太平天國的軍隊,同時使湘軍總數(shù)達30萬,以致形成“無湘不成軍”之勢,鑄就了曾國藩政治生涯的頂峰。從1849年之后的九年中,曾國藩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機樞軍政大事,十年七遷,青云直上,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創(chuàng)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跡。在此期間,曾國藩還受命圍剿捻軍、調解天津教案等事宜。1872年,曾國藩終于兩江總督任所。旋即,清廷發(fā)布上諭,追贈其為太傅,溢文正,并準人京師昭忠詞、賢良祠,于原籍和江寧建專祠,在國史館立傳,可謂身前地位顯赫,身后倍享哀榮。本書以岳麓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曾國藩全集》為底本,以曾國藩為人處世、為政治軍的謀略為核心議題,選編本書,并加以譯注,同時注出節(jié)選頁碼,以方便讀者查閱。如果讀者能從此書中有窺一斑見豹之效,并受到不少啟迪,譯注者心愿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