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部分 Windows與網絡的接觸
第1章 Cisco與Windows的結合
1.1 為什么是Cisco和Windows
1.1.1 Windows對Cisco的認同
1.1.2 Windows對網絡的理解
1.1.3 Windows 2000的幾個版本
1.2 Windows 2000的組成
1.2.1 NT 4.0的缺陷
1.2.2 關鍵概念
1.2.3 Windows 2000下的企業(yè)網
1.3 一些重要的新特性
1.4 Windows2000移植
1.5 小結
第2章 目錄驅動網絡
2.1 支持QoS的基于策略網絡
2.2 DEN簡史
2.2.1 作為法定標準的DEN
2.2.2 業(yè)內對DEN的認同
2.3 DEN規(guī)范
2.3.1 DEN的定義
2.3.2 DEN對網絡互聯(lián)目錄采取的開放式措施
2.3.3 LDAP:DEN上層結構機制
2.4 DEN信息模式
2.4.1 DEN類的繼承
2.4.2 DEN對象間關系的描述
2.5 DEN分層結構
2.5.1 基于策略的網絡
2.5.2 Policy類層次結構
2.6 DEN的實現(xiàn)
2.7 小結
第3章 網絡基礎
3.1 開放式系統(tǒng)互聯(lián)七層模型
3.2 低層協(xié)議
3.2.1 局域網的拓撲結構
3.2.2 吞吐率期望值
3.3 高層協(xié)議
3.3.1 TCP/IP
3.3.2 IPX/SPX
3.3.3 NetBEUI
3.3.4 系統(tǒng)網絡體系結構
3.3.5 SNMP和MIB
3.4 路由協(xié)議
3.4.1 距離矢量路由
3.4 2 鏈路狀態(tài)路由選擇
3.4.3 RIP
3.4.4 OSPF
3.4.5 Cisco的IGRP/EIGRP
3.5 廣域網傳輸概要
3.5.1 ISDN
3.5.2 幀中繼
3.5.3 ATM
3.5.4 HDLC
3.5.5 PPP
3.6 網絡地址表
3.6.1 TCP/IP
3.6.2 IPX/SPX
3.7 小結
第二部分 用Windows 2000建造Cisco 網絡
第4章 Cisco 硬件和網絡互聯(lián)工具
4.1 Cisco硬件
4.1.1 路由器
4.1.2 交換機
4.1.3 集線器
4.1.4 話音
4.1.5 異步傳輸模式
4.2 網絡安全與Internet產品
4.2.1 防火墻IOS
4.2.2 PIX Firewall
4.2.3 NetSonar
4.2.4 NetRanger
4.3 遠程訪問服務器
4.3.1 Cisco AS5200/AS5300系列
4.3.2 Cisco AS5800
4.3.3 AccessPath
4.3.4 訪問服務器總結
4.4 Cisco IOS
4.4.1 IOS版本
4.4.2 IOS連通性
4.4.3 IOS高級特征
4.4.4 IOS管理特征
4.4.5 IOS可靠性
4.5 電纜、連接設備與接口
4.5.1 WAN接口
4.5.2 LAN接口
4.5.3 控制臺端口和輔助端口
4.6 訪問設備
4.6.1 控制臺訪問
4.6.2 瀏覽器接口訪問
4.6.3 Telnet訪問
4.7 命令行接口
4.7.1 訪問級別
4.7.2 有用的CLI命令
4.7.3 網絡設備配置
4.8 故障檢修工具
4.8.1 ping
4.8.2 traceroute
4.8.3 Telnet
4.8.4 其他工具
4.9 設備管理
4.9.1 SNMP
4.9.2 MIB
4.9.3 遠程監(jiān)視器
4.9.4 管理工具的類型
4.9.5 其他管理協(xié)議
4.10 小結
第5章 配置路由器和RRAS
5.1 路由器基本原理和安裝
5.1.1 執(zhí)行前的測試
5.1.2 配置前的清單
5.1.3 安裝路由器
5.1.4 管理訪問
5.1.5 TFTP
5.2 ConfigMaker 2.4
5.2.1 ConfigMaker功能
5.2.2 ConfigMaker支持的設備和協(xié)議
5.2.3 安裝和配置ConfigMaker
5.3 使用ConfigMaker
5.3.1 描述網絡設備
5.3.2 連接設備
5.3.3 安全性
5.3.4 從ConfigMaker交付配置
5.3.5 配置SNMP參數(shù)
5.4 NetSys Baseliner
5.4.1 產品綜述
5.4.2 安裝NetSys Baseliner
5.5 NetSys Baseliner的使用
5.5.1 配置NetSys Baseliner
5.5.2 NetSys Baseliner視圖
5.6 Windows網絡的IP網絡互聯(lián)
5.6.1 為Windows網絡建立IP
5.6.2 管理路由表
5.6.3 微軟的RRAS
5.7 小結
第6章 安裝交換機和VLAN
6.1 交換機
6.1.1 集線器、網橋和交換機
6.1.2 Catalyst 2900 XL系列
6.1.3 交換網絡的輪廓
6.1.4 交換機的預先配置
6.2 交換機的設置和安裝
6.2.1 Cisco IOS版本
6.2.2 安裝程序/安裝過程
6.2.3 當不能訪問交換機時
6.3 專用交換機協(xié)議
6.3.1 生成樹協(xié)議
6.3.2 Cisco組管理協(xié)議
6.3.3 Cisco 發(fā)現(xiàn)協(xié)議
6.4 用Cisco Visual Switch Manager來管理
6.4.1 CiscoVisual Switch Manager入門
6.4.2 使用CiscoVisual Switch Manager
6.5 交換機的配置指南
6.5.1 系統(tǒng)配置
6.5.2 安全性
6.6 用Cisco Switch Network View來管理
6.6.1 運行Cisco Switch Network View之前
6.6.2 使用Cisco Switch Network View
6.7 虛擬LAN
6.7.1 VLAN的實現(xiàn)
6.7.2 VLAN的配置限制
6.7.3 VLAN端口成員關系模式
6.8 VLAN干線
6.8.1 VLAN內部路由協(xié)議
6.8.2 VLAN干線協(xié)議
6.9 VlanDirector
6.9.1 VlanDirector產品綜述
6.9.2 安裝VlanDirector
6.9.3 使用VlanDirector
6.10 小結
第7章 配置Cisco 集線器
7.1 集線器的說明
7.1.1 以太網集線器
7.1.2 Class I和II中繼器
7.1.3 電纜距離
7.1.4 電纜規(guī)格
7.1.5 10BaseT 集線器
7.1.6 100BaseT 集線器
7.2 基本的集線器安裝
7.2.1 FastHub 216T
7.2.2 安裝和配置
7.3 把集線器綜合到網絡中
7.3.1 工作組
7.3.2 服務器室
7.4 小結
第三部分 管理一個Cisco/Windows網絡
第8章 管理設備
8.1 新的管理套件:從字符串到圖形
用戶界面
8.1.1 理解管理套件
8.1.2 SNMP和MIB
8.2 HP OpenView
8.2.1 HP OpenView簡介
8.2.2 安裝和配置
8.2.3 使用HP OpenView
8.3 Cisco管理樹
8.4 CiscoWorks
8.4.1 準備
8.4.2 應用組一覽
8.4.3 安裝CiscoWorks for Windows
8.4.4 CiscoView
8.4.5 配置生成器
8.4.6 使用配置向導
8.5 CiscoWorks2000
8.5.1 入門
8.5.2 Resource Manager Essentials
8.5.3 Resource Manager Essentials應用
8.5.4 CiscoWorks Switched Internetwork
8.6 NTManage
8.6.1 安裝和配置NTManage
8.6.2 監(jiān)視對象
8.7 小結
第9章 管理目錄服務
9.1 微軟管理控制臺
9.1.1 在Windows NT上運行MMC
9.1.2 在Windows 2000上運行MMC
9.1.3 snap-in設計
9.2 使用MMC進行網絡管理
9.2.1 活動目錄任務
9.2.2 域復制
9.2.3 IP安全(IPSec)配置
9.2.4 安全模板
9.3 Windows 2000的新特性
9.3.1 系統(tǒng)管理服務(SMS)2.0
9.3.2 IntelliMirror
9.3.3 分布式文件系統(tǒng)
9.4 小結
第10章 網絡通信測試
10.1 測試你的網絡
10.1.1 測試的好處
10.1.2 測試指令
10.2 網絡探測器與分析器的比較
10.2.1 網絡分析器
10.2.2 網絡探測器
10.3 網絡測試標準
10.3.1 SNMP和MIB
10.3.2 RMON
10.3.3 RMON-2
10.3.4 RMON-3
10.4 微軟的網絡監(jiān)視器
10.5 Cisco的TrafficDirector
10.5.1 TrafficDirector Agent
10.5.2 TrafficDirector的接口
10.5.3 帶TrafficDirector啟動
10.6 應用分析
10.6.1 單分析器捕獲的例子
10.6.2 雙分析器捕獲
10.7 模擬和容量計劃
10.7.1 模擬你的網絡
10.7.2 準備模擬
10.7.3 兩種模擬方法
10.7.4 模擬樣例
10.8 小結
第11章 IP地址和命名服務
11.1 命名服務:DNS
11.2 命名服務:NetBIOS
11.2.1 基于廣播的網絡
11.2.2 工作組及其他
11.3 命名服務:WINS
11.3.1 名字注冊、更新和刪除
11.3.2 節(jié)點類型
11.3.3 名字-地址查詢
11.3.4 復制
11.4 WINS/DHCP的集成DNS
11.5 WINS體系結構
11.6 DHCP 基礎
11.7 集成命名服務
11.7.1 Windows 2000的DNS
11.7.2 動態(tài)DNS
11.8 網絡注冊管理器
11.8.1 使用帶DDNS的CNR
11.8.2 NCR的DHCP服務器
11.9 小結
第12章 設計Windows 2000域
12.1 收集信息
12.1.1 決定商務需求
12.1.2 明確約束
12.1.3 了解已經存在的網絡的特征
12.2 從基礎建立域
12.2.1 計劃移植到Windows 2000
12.2.2 命名空間設計
12.3 域結構的例子
12.3.1 小型商務
12.3.2 中等規(guī)模的商務(集中式的)
12.3.3 中等規(guī)模的商務(非集中式的)
12.3.4 企業(yè)商務
12.4 Windows 2000移植
12.4.1 Windows 9x客戶問題
12.4.2 NT客戶問題
12.5 域移植例子
12.5.1 減輕移植痛苦
12.5.2 轉換你的第一個域
12.5.3 制作轉移
12.5.4 單域安裝
12.5.5 添加一個組織單元
12.5.6 到本機模式
12.6 第三方移植工具
12.6.1 DirectManage
12.6.2 FastLane的域管理套件
12.7 小結
第四部分 內聯(lián)網/外聯(lián)網策略
第13章 Web服務
13.1 Cisco分布式控制器
13.1.1 伸縮性問題的解決
13.1.2 Cisco對WWW伸縮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13.1.3 分布式控制器的機理
13.1.4 分布式控制器度量
13.1.5 分布式控制器安全
13.1.6 分布式控制器模式
13.1.7 分布式控制器特性
13.1.8 分布式控制器應用
13.2 Cisco本地控制器
13.2.1 本地控制器是什么
13.2.2 本地控制器的優(yōu)點
13.2.3 本地控制器支持的應用
13.3 分布式控制器與本地控制器配置實例
13.3.1 分布式控制器配置實例
13.3.2 本地控制器配置實例
13.4 Cisco緩存引擎
13.4.1 Cisco網絡緩存解決方案
13.4.2 Cisco緩存引擎如何工作
13.4.3 Cisco緩存引擎的其他替代品
13.4.4 Cisco緩存引擎系列
13.5 Cisco Web瀏覽器界面
13.5.1 配置Cisco Web瀏覽器界面
13.5.2 驗證瀏覽器硬件及其軟件
13.5.3 訪問路由器主頁
13.5.4 用Cisco Web瀏覽器界面發(fā)布命令
13.6 小結
第14章 安全連接
14.1 Cisco路由器IOS安全技術
14.1.1 訪問控制列表
14.1.2 網絡地址轉換
14.1.3 虛擬專用網絡技術
14.1.4 事件登記
14.1.5 識別與認證
14.1.6 路由認證
14.1.7 網絡層加密
14.1.8 Cisco網絡數(shù)據(jù)加密
14.1.9 拒絕服務檢測及其預防
14.1.10 推薦的安全配置
14.2 網絡地址轉換
14.2.1 NAT的可用性
14.2.2 NAT功能綜述
14.2.3 什么時候需要配置NAT,什么時候不要
14.2.4 NAT的配置
14.3 虛擬專用網絡
14.3.1 點對點隧道協(xié)議
14.3.2 PPTP安裝規(guī)劃
14.3.3 PPTP服務器的安裝與設置
14.3.4 PPTP客戶的安裝與設置
14.3.5 第二層隧道協(xié)議
14.4 Cisco防火墻IOS功能集
14.4.1 Cisco防火墻IOS附加安全措施
14.4.2 Cisco防火墻IOS的優(yōu)點
14.4.3 目標市場與定位
14.4.4 Cisco防火墻IOS設置
14.5 Cisco的PIX防火墻
14.5.1 PIX防火墻硬件
14.5.2 PIX防火墻軟件
14.5.3 目標市場及擁有成本
14.5.4 安裝與設置
14.5.5 配置PIX防火墻
14.5.6 PIX防火墻高級設置
14.5.7 PIX防火墻管理器
14.6 CiscoSecure入侵探測系統(tǒng)
14.6.1 Sensor
14.6.2 Director
14.6.3 Post Office
14.7 小結
第15章 保證服務質量
15.1 一體化、多媒體及更多需求
15.1.1 QoS的定義
15.1.2 為什么僅僅帶寬是不夠的
15.1.3 QoS不是什么新東西
15.2 QoS基礎
15.2.1 QoS的兩種類型
15.2.2 流與連接
15.2.3 無態(tài)與有態(tài)QoS
15.2.4 TCP無法獨立支持QoS
15.2.5 數(shù)據(jù)包控制與系統(tǒng)開銷
15.2.6 QoS拓撲結構因素
15.3 Cisco的QoS指令
15.3.1 CiscoAssure
15.3.2 數(shù)據(jù)包分類
15.3.3 擁塞管理
15.3.4 擁塞避免
15.3.5 流量整形
15.3.6 流信令
15.4 未來技術:標志交換
15.5 小結
第16章 認證、授權與計費
16.1 Cisco的認證、授權與計費服務
16.2 認證
16.2.1 AAA認證方法
16.2.2 非AAA認證方法
16.3 授權
16.3.1 授權類型
16.3.2 授權方法
16.3.3 授權需求
16.4 計費
16.4.1 設置
16.4.2 計費類型
16.5 遠程訪問撥號上網用戶服務
16.6 遠程訪問控制器訪問控制系統(tǒng)
16.7 CiscoSecure訪問控制服務器
16.7.1 設置CiscoSecure ACS
16.7.2 CryptoCard管理
16.7.3 網絡訪問服務器配置
16.8 NetSonar
16.8.1 配置NetSonar
16.8.2 話路配置
16.8.3 NetSonar的使用
16.9 小結
第五部分 附 錄
附錄A Cisco路由器基本配置
附錄B TCP/IP協(xié)議集概述
附錄C 認證之路
附錄D 獲取幫助:Cisco和Windows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