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一直是國內外藝術家們關注和向往的地方。千佛洞中難以計數(shù)的歷代壁畫更是令藝術家們贊嘆不已、臨摹不止的藝術瑰寶。20世紀四十年代初,國畫大師張大千為敦煌壁畫所傾倒,在這里當了兩年的“苦行僧”,臨摹了不少的壁畫,從而將敦煌藝術引向了全國。其后,常書鴻先生來到敦煌,籌辦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常書鴻先生和他的同行們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一手秉燭,一手執(zhí)筆,臨摹了大量的精美敦煌壁畫,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尤其是那清凌閃光,翱翔飄逸的飛天,美麗莊重,慈祥永恒的菩薩,這些敦煌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象在幾代藝術大師們的筆下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范興儒先生自六十年代以來,多次深入敦煌千佛洞,潛心研讀浩如煙海的壁畫,專心揣摩長似巨廊的精品。每次來到洞窟中都被超群絕倫的敦煌壁畫所深深打動,也為祖國豐富的藝術遺產而感到自豪,他立志為弘揚敦煌藝術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此,他謙恭地投身于常書鴻等先生的門下,學習前輩的技法,師法前人的畫風,跳出樊籬,大膽創(chuàng)新、獨辟蹊徑,自成一格,以對壁畫的精心研究和獨到理解,將壁畫中殘缺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解復原出來,形成一幅幅完整而又不失本色的壁畫。范興儒先生筆下的敦煌飛天、敦煌菩薩,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畫面的氣勢、韻味、色彩和線條變化上,既保持了敦煌壁畫的時代特征,又體現(xiàn)了畫家再創(chuàng)作的新意,把傳統(tǒng)技法與現(xiàn)代審美觀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古老的敦煌壁畫得到新的渲染和詮釋。嚴謹?shù)脑煨?、嫻熟的線條和講究的敷色,為敦煌壁畫賦予了新的生命。《敦煌菩薩》畫冊范興儒先生從四萬多平方米的敦煌壁畫中,從數(shù)萬身菩薩中,將最具有代表性的菩薩一個個挑選出來,然后繡像式地進行臨摹和再現(xiàn)。這種選擇是從歷史、佛教和藝術三個方面同時考慮的,缺一不可。敦煌壁畫的臨摹已經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仿制,而是極其精確的原樣復制。仿制是模仿,可以與原作有出入;復制卻不能與原作有分毫之差。范興儒先生的臨摹屬于“復原”的范疇。他致力追求的乃是壁畫令人神往的原貌。這種臨摹除去要求必須絕對地形似之外,便是如何從壁畫表面抹去上千年時間的侵蝕,真實可信地回復到它的歷史原貌。同時,范興儒先生嚴格遵循“忠于原作,重在傳神”宗旨,運用嫻熟和功力深厚的線描技法,保證了體現(xiàn)原作的得心應手。他的線描屬于工筆畫使用的那種均勻的細線,他腕含天賦,線條可塑性強。若畫重裙大氅,筆力沉著,遒勁有力,若畫粉頸玉臂,線的質感光滑柔細,充滿彈性。尤其長線的運筆堪稱暢如流水。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先生為這本畫冊所作序言中寫到:“范興儒先生的敦煌菩薩雖是臨摹,亦是抒寫,抒寫卻不肯背離對原作的忠實,臨摹又不落入對原作刻板的拷貝,這才是臨摹的至高境界!至于敷色的技術,艷而不膩,淡而不浮,富麗又沉靜,精致又講究。臨摹的最高要求是形神兼?zhèn)洹6杜d儒先生的敦煌菩薩,形似敦煌,神也似敦煌。菩薩個個鮮活,艷麗亦高雅,熾熱又嫻靜?!狈杜d儒先生將洞窟中的壁畫搬到紙絹上來,使更多的人能看到和欣賞到敦煌壁畫,達到傳播與弘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