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篇基礎理論
第1章導論
1.1公共經濟學
1.2動機
1.3要效率還是要公平
1.4信息
1.5方法論
1.6內容簡介
1.7公共部門收支
1.8符號含義
第2章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
2.1引言
2.2阿羅—德布魯經濟
2.2.1制度框架
2.2.2商品
2.2.3消費者
2.2.4生產者
2.2.5均衡
2.2.6瓦爾拉斯法則
2.2.7標準化
2.2.8放寬嚴格外凸性假定
2.2.9均衡的存在性
2.2.10政策分析
2.2.11經濟的核心
2.2.12凈交易
2.3競爭性均衡的福利性質
2.3.1基本定義
2.3.2第一定理
2.3.3第二定理
2.4批評性的評價
2.4.1一次總付轉移支付與稅收
2.4.2制度性假設
2.4.3帕累托最優(yōu)
2.5人際比較與社會福利
2.5.1人際比較
2.5.2社會選擇
2.5.3伯格森—薩繆爾森社會福利函數
2.6結論
第3章福利衡量
3.1引言
3.2所得衡量
3.3等價尺度
3.3.1最低需求
3.3.2恩格爾與盧斯巴斯方法
3.3.3普雷斯和霍斯阿克方法
3.3.4巴滕方法
3.3.5一般情形
3.3.6實際情形
3.4不公平程度的衡量
3.4.1基本定義
3.4.2統(tǒng)計方法
3.4.3統(tǒng)計尺度與福利
3.4.4福利理論指數
3.4.5公理性的不公平衡量標準
3.4.6總結
3.5貧困的衡量
3.5.1相對貧困與絕對貧困
3.5.2貧困線
3.5.3標準的衡量方法
3.5.4公理方法
3.5.5可變動的貧困線
3.6結論
第2篇競爭經濟分析
第4章商品課稅
4.1引言
4.2研究方法
4.3拉姆齊法則
4.3.1經濟
4.3.2推導
4.3.3解釋
4.3.4含義
4.3.5逆彈性規(guī)則
4.4推廣至多個家庭的情形
4.4.1最優(yōu)稅規(guī)則
4.4.2簡化為拉姆齊規(guī)則
4.4.3注意事項
4.5數值結果
4.5.1應用
4.5.2進一步的結果
4.6廣義生產技術
4.7非稅商品
4.8統(tǒng)一稅
4.9生產效率
4.10結論
第5章所得課稅
5.1引言
5.2莫里斯經濟
5.2.1最優(yōu)化
5.2.2基本結構
5.2.3效用結構
5.2.4自選擇
5.3最優(yōu)稅收函數的特征
5.3.1一般問題
5.3.2線性稅收
5.3.3非線性稅收
5.4數值結果
5.4.1模擬
5.4.2表述的選擇
5.5擴展與省略
5.5.1兩種形式的勞動
5.5.2所得稅和商品稅
5.5.3省略
5.6結論
第6章政策改革
6.1引言
6.2改革問題
6.2.1生產可行性
6.2.2改進型改革
6.3特征描述的可能性
6.3.1通過擇一定理求解
6.3.2幾何分析
6.3.3信息要求
6.4生產效率與最大化改革
6.4.1無效率的可能性
6.4.2解釋
6.4.3一次總付稅
6.5逆最優(yōu)
6.5.1理論
6.5.2應用
6.6稅收的邊際社會成本
6.6.1推導
6.6.2經驗應用
6.7政治約束
6.8結論
第7章風險
7.1引言
7.2風險條件下的一般均衡
7.2.1阿羅—德布魯經濟中的風險
7.2.2效率
7.2.3包含時間
7.2.4完全市場
7.2.5總結
7.3私人與社會對風險的態(tài)度
7.3.1私人的態(tài)度
7.3.2社會的態(tài)度
7.3.3總結
7.4家庭選擇與稅收
7.4.1財富稅
7.4.2所得稅
7.4.3推廣
7.5勞動供給與職業(yè)選擇
7.5.1勞動供給
7.5.2職業(yè)選擇
7.6最優(yōu)稅收
7.6.1私人風險
7.6.2總體風險
7.7結論
第8章公司稅
8.1引言
8.2對企業(yè)的征稅
8.2.1投入品稅和產品稅
8.2.2利潤稅
8.2.3個人稅
8.2.4為什么對公司課稅
8.3稅收歸宿
8.3.1哈伯格經濟中的稅收歸宿
8.3.2擴展情形
8.4稅收與融資
8.4.1公司稅制和個人稅制
8.4.2確定條件下的融資和投資
8.4.3不確定性
8.5結論
第3篇放寬假設
第9章共用品
9.1引言
9.2定義
9.2.1純共用品
9.2.2非純共用品和擁擠
9.3最優(yōu)提供
9.3.1純共用品
9.3.2自由處置(權)
9.3.3存在擁擠現象
9.3.4投入型共用品
9.4個性化價格與林達爾均衡
9.4.1簡單模型
9.4.2一般分析
9.4.3核心等價性
9.4.4成本分擔均衡
9.4.5總結
9.5共用品的私人提供
9.5.1均衡
9.5.2帕累托改進
9.5.3供給數量
9.5.4家庭數目
9.5.5不變性結論
9.5.6其他替代表述法
9.5.7總結
9.6以稅收融資
9.6.1完全相同的消費者
9.6.2有差別的家庭
9.6.3總結
9.7機制設計
9.7.1定義
9.7.2支配型策略
9.7.3納什均衡
9.7.4貝葉斯均衡
9.7.5總結
9.8試驗證據與市場數據
9.8.1試驗證據
9.8.2市場數據
9.9結論
第10章外部性
10.1引言
10.2外部性
10.2.1定義
10.2.2表述
10.3市場無效率
10.3.1均衡與無效率
10.3.2與帕累托效率無關的外部性
10.4科斯定理
10.4.1科斯定理
10.4.2外部性市場
10.4.3市場的非存在性
10.4.4討價還價
10.4.5總結
10.5福利改進型變動
10.5.1局部結果
10.5.2全面結論
10.6矯正稅
10.6.1非統(tǒng)一課稅
10.6.2統(tǒng)一課稅
10.6.3總結
10.7可交易許可證
10.7.1確定的成本與收益
10.7.2價格與數量
10.7.3非線性定價
10.8內在化
10.9結論
第11章不完全競爭
11.1引言
11.2不完全競爭與一般均衡
11.2.1客觀需求與主觀需求
11.2.2價格標準化
11.2.3經濟
11.3不完全競爭與福利
11.3.1不能實現帕累托最優(yōu)
11.3.2福利損失的衡量
11.4商品課稅
11.4.1稅收歸宿
11.4.2最優(yōu)稅收
11.5從價稅與從量稅
11.5.1稅收歸宿
11.5.2最優(yōu)組合
11.6生產效率與勞動課稅
11.6.1生產效率
11.6.2勞動課稅
11.7其他形式的規(guī)制
11.8結論
第12章逃稅
12.1引言
12.2逃稅規(guī)模
12.3逃稅作為一種有風險的決策
12.4最優(yōu)審計與懲罰
12.5逃稅與勞動供給
12.5.1勞動供給
12.5.2工作時數的分配
12.6共用品
12.6.1公共資金的賦值
12.6.2擁擠性共用品
12.7經驗證據
12.8誠實與社會準則
12.9稅務當局獨立條件下的最優(yōu)審計
12.10企業(yè)的逃稅
12.10.1競爭性的企業(yè)
12.10.2不完全競爭
12.11逃稅條件下的最優(yōu)稅收
12.11.1商品課稅
12.11.2所得課稅
12.12結論
第4篇引入實時因素
第13章代際重疊經濟
13.1引言
13.2代際重疊交換經濟
13.2.1薩繆爾森經濟
13.2.2作為阿羅—德布魯經濟的代際重疊經濟
13.2.3貨幣.動態(tài)分析和不確定
13.2.4總結
13.3總體生產經濟
13.3.1消費者
13.3.2生產
13.3.3均衡
13.3.4穩(wěn)態(tài)解
13.3.5黃金律
13.3.6帕累托最優(yōu)
13.4結論
第14章社會保障
14.1引言
14.2完全基金制與現收現付制
14.3最優(yōu)計劃
14.4某些擴展
14.4.1勞動供給與退休
14.4.2對儲蓄和資本的影響
14.4.3李嘉圖等價原理
14.4.4人口統(tǒng)計特征
14.5決定及其理由
14.5.1投票均衡
14.5.2利他主義
14.5.3短視
14.5.4不確定性
14.6生命周期中的不確定性
14.6.1對稱信息
14.6.2逆向選擇
14.6.3道德風險
14.7結論
第15章債務與稅收
15.1引言
15.2債務的效應
15.2.1外債與內債
15.2.2債務的效應
15.3債務優(yōu)化與一次總付稅
15.3.1一次總付稅與債務
15.3.2最優(yōu)一次總付稅與債務
15.3.3總結
15.4債務中性
15.4.1兩種特殊情形
15.4.2代際利他主義
15.4.3推廣
15.5所得與利息稅
15.6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