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語言視為人性的表達方式的話,那么我們會發(fā)現,它為恐懼衣備了形形色色的表達方式。我們沒有如此之多的詞匯用以形容恐懼以外的其他心情。說到恐懼,我們會用害怕、畏懼、驚慌、恐怖、驚嚇等詞語,要是加上專業(yè)術語,還有更多。我們的生活語言有時更直白,因而也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恐懼這一心理狀態(tài)。我們會說“心慌”、“嚇得發(fā)抖”、“懼怕”、“驚恐萬狀”或“驚愕”、“毛骨悚然”;有時我們會說“嚇呆了”或干脆說怕得“拉屎”。尤其是后一種說法形象地道出了我們的精神感受與相關的生理反應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不僅孩子,就是大人.在他們害怕考試失敗時,有時也會嚇得“屁滾尿流”??磥砦覀兊目謶指兴坪跖c我們如何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關系。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我們感到非常矛盾,不知該采取行動還是該在原地不動時,我們會顫抖得“像楊樹葉子”一樣。還有一種形式的恐懼我們至今尚未提到。它和其他的恐懼重疊在一起,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而且它總是與所謂的現實的恐懼和對實際威脅的畏懼混雜在一起。我們把它看作是對可以說得清楚的事物的恐懼,像火、疾病、失去控制的人或其他東西。一般來說,即使我們未必總能準確地描述出恐懼的感覺,但至少可以明確地說出令我們恐懼的客觀事物來。但生存恐懼就不一樣了。幾百年來,甚至是幾千年來,哲學家們都一直在研究它,從薩特、雅斯貝斯,到克爾愷郭爾和海德格爾,人類歷史上的許多大思想家都在不斷地研究使人們內心產生威脅感的深層原因。生存恐懼也許是唯一的一種對孩子的影響小于對成人影響的恐懼心理。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還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對付臆想中的或是現實中的威脅上。但由于孩子們的恐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大人身上學來的,因此他們也間接地受到生存恐懼的影響。生命中每個年齡段的分離都有各自的特點。最早的分離形式出現在孩子出生后的十二至十八個月時。最初的短暫的分離是在孩子會爬但還不會走的年齡段開始的。接著當孩子能獨立地邁出第一步時,他漸漸會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不總是和媽媽在一起的獨立個體。不太嚴重的跌倒或受傷都會在孩子的內心深處留下痛苦的回憶——努力爭取夾的自由是多么的脆弱。想控制世界的欲望可能很快就變成了讓人軟弱無助的深深的失望了。在孩于開始走向新的獨立的人生階段時,我們給予他們的安全感知鼓勵越多,他們在邁出獨立的第一步時就會越自信。分離必須得到理解我們在孩子的每一個新的人生階段都要求他們戰(zhàn)勝分離的痛苦。不論是第一天上幼兒園,上學,轉學還是開始工作,都屬于告別熟悉的環(huán)境。而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分離則同樣寸能造成深深的傷害。祖母去世,家里年長的哥哥姐姐搬走,甚至父母的離異以及其他許多情況都會使我們的孩子承受沉重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們應該盡早引導孩子學會把分離視為盡管痛苦但卻是必要的人生經歷。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的信任越多,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更好地調整分離時(開始是短時間的)的情緒。盡管如此,要讓孩子在經歷分離時不迷失自我,還得有個經歷和學習的過程。孩子們因各自經歷的不司,會害怕許多威脅和危險。這些危險確實存在還是來源于他們的想象,這都不重要。當我們置身于孩子氣的世界中時,旁邊的那條黑色的狗不僅看起來危險,而且其實就是危險的。在孩子們看來,它確實長著發(fā)亮的眼睛,牙齒像刀一樣長,跑得比汽車還快。而雷雨中的閃電在孩子們的想象中不僅僅是刺眼的光的作用,后面緊接著有可怕的響聲,而且是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想穿透并殺死他們的射線。尤其是在夜晚,當天色暗下來時,孩子們更怕像閃電和打雷之類的不同尋常的自然現象。暴風雨的例子恰恰非常適合于用來鼓勵孩子區(qū)分真實的危險、危險的情境和那些只是看上去危險而事實上并無妨害的東西。觀察暴風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全家人都聚集到了廚房里。媽媽向她的孩子解釋說,房子里邊的閃電是沒有危險的,閃電和打雷彼此間是親密的朋友。爸爸補充道,其實閃電和打雷是同時產生的,只是聲音的傳播速度比光更慢,所以閃電才先出現。每道閃電都伴隨著一句大聲的問候:“噢!”,天空仿佛是特地為了這一家人而燃放著奇妙的煙花。閃電剛過,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大聲地數著:21,22,231九歲的兒子知道聲音三秒鐘能走一千米,而十一歲的女兒則在計算雷雨距離他們有多遠。當全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一起時,爸爸媽媽便開始講述他們曾在暴風雨中經歷過的故事。他們告訴孩子,閃電時人在哪里會比較安全——如在汽車里或在房子里,暴風雨采臨時,人們不應該做什么:在高樹下尋求保護或在一片空曠的場地上,如在一片大草地上跑動,因為閃電總是尋找到達地面的最短路徑,它擊中的多半是高大的樹木或單個的物體。就像以上所描述的那樣,自然景現成了一種美好的經歷。而且孩子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了解到,當他們坐在安全的家里,聽父母解釋正在發(fā)生著的事情的時候,那些令人恐懼的自然現象就變得只有他們原先想象的一半那么糟糕了。事故中的恐懼經歷有些孩子曾被卷入車禍或經歷過其他的災難,他們總是長期擔心這樣的事情會再次發(fā)生。盡管事情也許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但恐懼感卻一再重現。他們經常向別人描述這樣一種感覺,災難似乎一直潛伏在他們的身邊。對災難的記憶總是來得很突然而且會令人驚慌失措,它往往出現在最出乎人們意料的時候。這些孩子有時會意外地感到呼吸困難、頭痛、驚慌或者直冒冷汗等,就像他們剛剛經歷了那場災難似的。他們往往很膽小,沒有胃口或無法入睡。可怕的記憶不幸的是,這些所謂的“倒敘片斷”總是出現在孩子們正經歷高興的事情而沒去想它的時候,長此以往這將阻礙孩子享受美好的事物。因為他們不得不擔心類似的恐怖事件會再次發(fā)生,這樣一來,孩子就可能經常產生對回憶的恐,躍。因此,家長需要對孩子付出極大的耐心和關注,以便他學會忍受恐懼。我們建議您還是求助一下心理學家、兒科醫(yī)生或教育咨詢機構,因為解決這個問題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都要求太高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把表面的東西視作。本質的時代。無處不在的廣告和完美世界的理論促使我們要把自己打扮得越來越漂亮,不再有憂心的事情,多才多藝,而且不會受到任何干擾。這在許多方面并在一定時間內也確實是可能的,然而一旦出現了困難,一旦我們與自己的感覺不協(xié)調,或者當我們感到孤獨或無法勝任某項工作的時候,我們會通過許多方法來消除恐懼。有人周末時醉酒,有人去做極限運動,也有人沒完沒了地看影碟,這些和更多的其他做法都是成年人為了試圖保全他們那看上去似乎完好無損的自我世界而作出的逃避行為。其中特別是酗酒,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后果。上癮精神健康遭損害的最常見的后果就是上癮。人類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做好選擇的任何一種行為都可能變成一種癖好。渴望放松或想至少暫時擺脫恐懼時,我們會使用多種藥物。為了克服恐慌,除了酒外,還有被稱之為“Valium”的鎮(zhèn)靜安眠藥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為了消除孩子的恐懼,父母出于好意,有時也會給他們吃這類藥,這類藥物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它們確實有效,至少是暫時有效。那些通過其他方法擺脫不了恐懼的孩子吃過藥后會變得自信而主動起來,只要藥物的作用一減弱,他們就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tài),所以他們必須每天繼續(xù)補充藥物。但藥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因為人體會慢慢習慣這種藥物,為了達到和當初同等的效力,一段時間之后人們不得不加大藥的劑量。如果長期經常服用鎮(zhèn)靜劑,人體將會產生對藥的依賴性。特殊情況下用藥是合適的遇到特別危急的情況時允許在一定時間內服用這樣的藥物,這些藥此時也有較好的療效。有時服用鎮(zhèn)靜劑是惟一能讓人度過艱難時期的方式,如父母離異、親人死去或一次沉重的打擊。但最基本的原則是:鎮(zhèn)靜劑不能用來治療日常的恐懼和恐懼反應或恐怖癥,否則擺脫恐懼的莢夢就可能變成依賴的噩夢。綜合療法當孩子因某些經歷而遭到巨大的打擊時,父母可能不得不使用藥物。如果孩子一談到讓他恐懼的話題就嚎啕大哭,十分難過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冷淡、無精打采,您就該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了。藥物可以讓孩子知道,恐懼并不會永遠控制他,但藥物治療也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輔助療法,占主導地位的應該是游戲療法或對話療法,這有時需要全家人的參與。請想一想,這關系到您的孩子的健康,不要因為害怕別人可能對您和您的家人有看法而不去看醫(yī)生或不去治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