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多年以來,國內有不少學者對基督教在滇、黔、川毗鄰地區(qū)的傳播及其影響進行研究,發(fā)表、出版了不少回憶錄、論文及專著。其中的回憶性文章保留下來一些史實,某些方面的論述深化了對該命題的認識。但是,因為歷史資料的缺乏,使整個研究也無法對于事件的動因、中國各族尤其是苗族、彝族群眾的主體作用作出全面的合理解釋。英、美、法、澳、西等國學者對本命題的研究,往往只看到基督教傳教士的外來作用,而忽視了中國各族群眾的內在作用;只看到傳教士的具體作為,而忽視了西方列強對中國殖民侵略的歷史大背景;只看到當時中國西南歷史與現實的民族壓迫現象,而無法理解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的階級壓迫與階級斗爭的道理。因此,一直在“救星說”的限定內展開。國內研究的最大困難是記錄該命題文獻的嚴重不足。由于歷史資料的缺乏,有人只強調歷史大背景,而沒有看到該命題的特殊性;有人看到其中在教育和社會改革方面帶來的進步,卻未能說明隱匿在背后的動因。即無法探明中國各族人民的主體作用,使得我們對這個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命題的研究顯得蒼白無力。本課題的主研人東人達,為本人所帶的在讀南方民族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十五年來,他跋山涉水,走遍黔、滇、川毗鄰區(qū)域的苗山彝寨,在國內外朋友、學者的幫助下,在相關民族工作部門的支持下,從海外搜集到一系列英文原本資料,并辛勤筆耕不輟,終將這國內僅有的近百萬字珍貴文獻譯成中文,成就了專題叢書《在未知的中國》。該書資料中的《柏白格理日記》曾于1991年由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民族事務委員會內部出版,當即被貴州彝學會學術年會列為推薦學術研究資料。這些文獻被苗學學者認為是研究苗族歷史的“失而復得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