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初稱為“詩”,或“詩三百”。相傳孔子曾做過刪改整理工作,因而至漢朝儒學獨尊時,被尊稱為《詩經》。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共三百零五首。其最后編定成書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詩”最初都是樂歌,故按樂調《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風土之音,即各地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這些詩大部分是民間樂歌,抒寫民眾的喜怒哀樂。雅,即“正”,指朝廷正樂,是西周王畿的樂調。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大部分是西周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其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多為歌頌始祖和先王的業(yè)績以及宴享活動等;小雅共七十四篇,多作于西周晚期,其作者既有上層貴族,也有下層貴族及地位卑微者,多怨刺之作。頌,即宗廟祭祀時演唱的祭歌,分為周、魯、商頌,共四十篇。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創(chuàng)了婚愛、戰(zhàn)爭、燕饗等永恒主題?!对娊洝返漠a生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它流傳千載而歷久彌新,衣被后世而風雅不絕,不愧為中國古典詩歌乃至中國文學的輝煌起點。我們在選編時以抒情性、藝術性較強且內容具有代表性為原則進行炊遴選,在忠實原詩、講求出處的基礎上,以準確、生動、優(yōu)美的文辭對這一上古詩歌進行譯注,其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讀者能突破古奧生澀的文學語言的迷障,自由徜徉于古典詩歌的長河中,獲得美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