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風云歲月相伴而生的是無數紅色文藝經典,美術作品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具有千年文化傳統(tǒng)的國畫,還是引進不到百年的西畫,都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充分發(fā)揮了文藝為社會服務的功能。那是充滿革命激情的年代,那也是一個能創(chuàng)造名作的年代——一張畫傳遍了神州、一張畫代表了時代,一張畫名滿天下。關于本書,還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美術史,應該包括建筑。在這門年的時間內,最重要的就是首都的十大建筑。但考慮到建筑為獨立的一門學科,與以繪畫雕刻為主的“美術”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本書沒有專門的論述。另外,關于工藝美術,限于當時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狀況,并沒有太大的發(fā)展和成就。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只是運用一些傳統(tǒng)的技法,表現與繪畫、雕刻相似的內容,沒有反映出太多的工藝美術的特性,所以也沒有專門的論述。新中國美術史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延伸著自己的發(fā)展軌跡。1949年至1966年是新中國美術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它上承延安傳統(tǒng),下啟“文革”美術。這一時期在改造舊美術的基礎上,配匐著各種政治運動,確立了美術的服務工勇,表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在這一時期,美術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創(chuàng)作了一批在新中國美術史上聲名顯赫的作品,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影響后世的創(chuàng)作方法 。本書的文字正是循這些基本判斷和思路,起筆于延安傳統(tǒng),收筆于“三結合”的創(chuàng)作原則,并通過近600幅圖片和大量的背景注釋,展現了這一時期的美術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