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中醫(yī)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jié) 整體觀念
第二節(jié) 辨證論治
第二章 中醫(yī)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jié) 陰陽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陰陽的對立
(二)陰陽的互根
(三)陰陽的消長和
轉化
二、陰陽在醫(yī)學上的
具體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
織結構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
功能
(三)說明人體的疾病
變化
(四)作為診斷、用藥
的歸類方法
第二節(jié) 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歸類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二、五行的臨床應用
第三章 人體的結構和
功能
第一節(jié) 臟象
一、五臟
(一)心(附心包絡)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腎(附命門)
二、六腑
(一)小腸
(二)膽
(三)胃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三、奇恒之府
(一)腦、髓、骨
(二)脈
(三)女子胞
四、人之生成與發(fā)育
(一)人之生成
(二)臟腑盛衰與發(fā)育
第二節(jié) 氣血津液
一、氣
(一)氣的來源
(二)氣的分布與功能
二、血
三、精
四、津液
第三節(jié) 經絡
一、十二經脈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二、寄經八脈
(一)督脈
(二)任脈
(三)沖脈
(四)帶脈
(五)陰蹻、陽蹻
(六)陰維、陽維
三、奇經八脈與十二經
脈的關系
第四章 病因病機
第一節(jié) 外傷
一、外感六淫
(一)風
1.外風
2.內風
(二)寒
1.外寒
2.內寒
(三)暑
(四)濕
1.外濕
2.內濕
(五)燥
(六)火
二、溫病
(一)概念
(二)各論
1.春溫
2.暑溫
3.濕溫
4.秋燥
5.冬溫
6.溫毒
7.溫疫
三、創(chuàng)傷蟲獸傷
第二節(jié) 內傷
一、七情太過
二、食欲不節(jié)
三、勞逸過度
第五章 診法
第一節(jié) 望診
一、一般望診
(一)精神
(二)氣色
(三)形態(tài)
(四)男女老幼辨
二、局部望診
(一)頭部形態(tài)及面色
(二)望舌
1.舌質
2.舌苔
(三)斑疹白廍
1.斑疹
2.白廍
(四)小兒指紋
第二節(jié) 聞診
一、聞聲音
(一)語聲
(二)呼吸
(三)咳嗽
(四)呃逆
(五)暖氣
(六)語言
二、嗅氣味
第三節(jié) 問診
一、問寒熱
(一)惡寒
(二)發(fā)熱
(三)寒熱往來
二、問汗
(一)有汗無汗
(二)自汗盜汗
(三)頭面汗出
(四)手足汗出
(五)戰(zhàn)汗
(六)絕汗
三、問飲食
(一)渴飲
(二)食欲
(三)口味
(四)嘔吐
四、問二便
(一)大便
(二)小便
五、問頭身
(一)頭部
1.頭痛
2.眩暈
3.耳鳴耳聾
(二)身軀
六、問胸腹
(一)胸脅部
(二)脘腹部
七、問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八、問婦女經帶胎產
(一)月經
(二)帶下
(三)胎產
九、小兒望、聞、問
第四節(jié) 切診
一、切脈
(一)概念
(二)病脈舉例
1.浮脈
2.沉脈
3.遲脈
4.數脈
5.虛脈
6.滑脈
7.澀脈
8.洪脈
9.細脈
10.弦脈
11.緊脈
12.促脈
13.結代脈
二、觸診
(一)溫度
(二)腫塊
第六章 辨證
第一節(jié) 八綱辨證
一、陰陽
二、表里
三、虛實
四、寒熱
第二節(jié) 六經辨證
一、太陽病證
二、陽明病證
三、少陽病證
四、太陰病證
五、少陰病證
六、厥陰病證
第三節(jié) 衛(wèi)分營血辨證
一、衛(wèi)分病證
二、氣分病證
三、營分病證
四、血分病證
第四節(jié) 三焦辨證
一、上焦病證
二、中焦病證
三、下焦病下
第五節(jié) 臟腑辨證
一、心病證
(一)虛證
1.心氣虛、心陽
虛證
2.心血虛,心陰
虛證
(二)實證
1.心火上炎證
2.痰迷心竅證
3.心血瘀阻證
二、肝病證
(一)虛證
1.肝陰虛證
2.肝血虛證
(二)實證
1.肝氣郁結證
2.肝火上炎證
3.肝火內動證
4.寒凝肝脈證
(三)兼證
1.心肝血虛證
2.肝膽濕熱證
3.肝胃不和證
三、脾病證
(一)虛證
1.脾胃氣虛證
2.脾陽虛證
3.脾陰虛證
(二)實證
1.寒濕困脾證
2.脾胃濕熱證
(三)兼證
1.心脾兩虛證
2.肝脾不調證
四、肺病證
(一)虛證
1.肺氣虛證
2.肺陰虛證
(二)實證
1.風寒束肺證
2.風熱乘肺證
3.燥熱傷肺證
4.痰濁阻肺證
(三)兼證
1.心肺氣虛證
2.肝火犯肺證
3.肝脾兩虛證
五、腎病證
(一)虛證
1.腎陰虛證
2.腎陽虛證
3.腎不納氣證
4.腎氣不固證
5.腎虛水泛證
(二)兼證
1.肺腎陰虛證
2.心腎不交證
3.肝腎陰虛證
4.脾腎陽虛證
六、胃病證
(一)胃火熾盛證
(二)胃陰不足證
七、小腸病證
(一)小腸虛寒證
(二)小腸氣痛證
八、大腸病證
(一)大腸濕熱證
(二)大腸液虧證
九、膀胱病證
(一)膀胱虛寒證
(二)膀胱濕熱證
第七章 治療原則
第一節(jié) 治則內容
一、治病求本
二、標本緩急
三、正治與反治
四、祛邪與扶正
五、虛實補瀉
六、同病異治 異
病同治
七、因時因地因人
制宜
八、辨證論治與辨
病治療
第二節(jié) 治法應用
一、汗法
(一)適用范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二、吐法
(一)適用范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三、下法
(一)適用范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四、和法
(一)適用范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五、溫法
(一)適用范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六、清法
(一)適用范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七、補法
(一)適用范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八、消法
(一)適用范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九、八法的配合應用
第八章 中藥的一般知識
第一節(jié) 中藥的來源
第二節(jié) 藥物的性能
一、四氣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歸經
第三節(jié) 藥物炮制
一、炮制目的
二、炮制方法
(一)火制法
1.煅制
2.炮制
3.煨制
4.炒制
5.炙制
(二)水制法
1.漂制
2.洗制
3.水飛制
(三)水火合制
第四節(jié) 中藥的用法
一、配伍
二、用藥禁忌
三、劑量
(一)藥物功能、劑型
與用量的關系
(二)病情與用量
的關系
第九章 常用藥物
第一節(jié) 解表藥
一、發(fā)散風寒藥
二、發(fā)散風熱藥
第二節(jié) 祛暑藥
第三節(jié) 瀉下藥
一、攻下藥
二、潤下藥
第四節(jié) 驅蟲藥
第五節(jié) 祛寒藥
第六節(jié) 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二、清熱燥濕藥
三、清熱解毒藥
四、清熱涼血藥
第七節(jié) 化痰止咳平
喘藥
一、溫化寒痰平喘藥
二、清熱化痰平喘藥
三、潤肺化痰平喘藥
第八節(jié) 理氣藥
第九節(jié) 消導藥
第十節(jié) 理血藥
一、活血藥
二、止血藥
第十一節(jié) 理濕藥
一、祛風勝濕藥
二、芳香化濕藥
三、淡滲利濕藥
四、清熱利尿藥
五、逐水消腫藥
第十二節(jié) 安神鎮(zhèn)靜抗
驚厥藥
一、養(yǎng)心安神藥
二、重鎮(zhèn)安神藥
三、平肝熄風藥
四、芳香開竅藥
第十三節(jié) 固澀藥
第十四節(jié) 補養(yǎng)藥
一、補氣藥
二、補陽藥
三、補血藥
四、補陰藥
第十章 方劑的基本知識
第一節(jié) 組方原則
第二節(jié) 配伍方法
一、加強藥效
(一)同類相伍、相互協(xié)同增藥效
(二)兩類相伍各取所長增藥效
(三)兩類相伍、相反相成取新效
二、減少副作用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和加減
第四節(jié) 方劑的劑型
一、湯劑
二、丸劑
三、散劑
四、丹劑
五、膏劑
六、酒劑
七、其它
第五節(jié) 服用方法
第十一章 臨床常用方劑
第一節(jié) 解表劑
一、辛溫解表劑
1.蔥豉湯神白散蔥豉桔梗湯
2.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
3.荊防敗毒散
二、辛涼解表劑
1.銀翹散
2.桑菊飲
3.竹葉牛蒡湯
三、補益解表劑
1.參蘇飲
2.加減葳蕤湯
第二節(jié) 清解劑
一、清暑劑
1.清絡飲
2.香薷飲
3.蕾香正氣散
4.清暑益氣湯
二、清熱瀉火劑
1.白虎湯
人參白虎湯
桂枝白虎湯
蒼術白虎湯
2.竹葉石膏湯
三、清熱涼血劑
1.清營湯
2.犀角地黃湯
3.化斑湯
4.清瘟敗毒飲
四、清熱解毒劑
1.普濟消毒飲
2.五味消毒飲
3.黃連解毒飲
4.導赤散
5.清胃散
6.龍膽瀉肝湯
7.瀉白散
8.白頭翁湯
五、清熱養(yǎng)陰劑
1.青蒿鱉甲湯
2.桑杏湯
3.沙參麥冬湯
4.清燥救肺湯
5.百合固金湯
6.養(yǎng)陰清肺湯
7.麥門冬湯
8.玉女煎
第三節(jié) 和解劑
一、和解少陽劑
1.小柴胡湯
2.蒿芩清膽湯
3.達原飲
4.葛根黃芩黃連湯
5.涼膈散
6.大柴胡湯
7.防風通圣散
二、調和腸胃劑
1.四逆散
2.柴胡四逆散
3.逍遙散
4.痛瀉要方
5.左金丸
第四節(jié) 瀉下劑
一、寒下劑
1.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厚樸三物湯
白虎承氣湯
增液承氣湯
導赤承氣湯
2.甘遂通結湯
3.瀉心湯
二、溫下劑
1.溫脾湯
三、潤下劑
1.五仁丸
2.麻子仁丸
3.黃龍湯
第五節(jié) 安神鎮(zhèn)靜抗驚
厥劑
一、安神劑
(一)養(yǎng)血安神劑
1.酸棗仁湯
2.補心丹
3.甘麥大棗湯
(二)重鎮(zhèn)安神劑
1.朱砂安神丸
2.交泰丸
3.磁朱丸
二、疏風熄風止痙劑
1.川芎茶調散
2.牽正散
3.鎮(zhèn)肝熄風湯
4.天麻鉤藤湯
5.羚羊鉤藤湯
6.地黃飲子
7.羚羊角散
8.建瓴湯
9.玉真散
10.撮風散
三、開竅劑
(一)涼開劑
1.安宮牛黃丸
2.紫雪丹
3.至寶丹
(二)溫開劑
1.蘇合香丸
2.玉樞丹
第六節(jié) 止咳化痰平
喘劑
一、止咳化痰劑
1.杏蘇湯
2.止嗽散
3.清肺飲丸
二、清熱化痰劑
1.清熱化痰丸
2.小陷胸湯
3.滾痰丸
4.黛蛤散
三、理氣化痰劑
1.半夏厚樸湯
2.瓜蔞薤白湯
3.順氣導痰湯
四、溫化寒痰劑
1.二陳湯
溫膽湯
濟生導痰湯
金水六君煎
指迷獲苓丸
夏術天麻湯
2.苓桂術甘湯
金匱腎著湯
五、止咳平喘劑
1.麻黃湯
三拗湯
華蓋散
2.麻杏石甘湯
3.小青龍湯
4.定喘湯
5.平喘寧
6.蘇子降氣湯
7.葶藶大棗瀉肺湯
8.三子養(yǎng)親飲
第七節(jié) 理濕劑
一、宣散風濕劑
1.麻杏薏甘湯
2.蠲痹飲
3.獨活寄生湯
二、清暑利濕劑
1.六一散
益元散
雞蘇散
碧玉散
2.三仁湯
三、燥濕化濁劑
1.平胃散
柴平方
不換金正氣散
香砂平胃丸
四、清熱化濕劑
1.八正散
2.二妙散
三妙散
四妙散
3.茵陳蒿湯
茵陳五苓散
茵陳干姜湯
茵陳四逆湯
4.白頭翁湯
五、扶正化濕劑
1.實脾飲
2.五苓散
四苓散
豬苓湯
胃平湯
3.五皮飲
4.甘露飲
5.黃芪防己湯
6.萆薢分清飲
7.真武湯
第八節(jié) 理氣劑
一、疏肝行氣劑
1.四逆散
柴胡疏肝散
2.越菊丸
3.暖肝煎
4.良附丸
5.金鈴子散
二、降氣止逆劑
1.橘皮竹茹湯
2.旋復代赭湯
3.丁香柿蒂湯
第九節(jié) 理血劑
一、止血劑
1.十灰散
2.小薊飲子
3.四生丸
4.咳血方
5.槐花散
6.槐角丸
7.黃土湯
二、活血祛瘀劑
1.桃仁承氣湯
2.桂枝獲苓丸
3.血府逐瘀湯
4.膈下逐瘀湯
5.少腹逐瘀湯
6.通竅活血湯
7.身疼逐瘀湯
8.補陽還五湯
9.復元活血湯
10.活絡效靈丹
11.生化湯
12.失笑散
13.清經湯
14.溫經湯
15.定經湯
第十節(jié) 消散劑
一、消食導滯劑
1.保和丸
越鞠保和丸
2.枳術丸
曲麥枳術丸
橘半枳術丸
香砂枳術丸
3.積實導滯丸
4.木香檳榔丸
二、消癥排石劑
1.鱉甲飲子
2.活血解毒丸
3.西黃丸
4.內消瘰癘丸
5.膽道排石湯
6.尿道排石湯
三、溫散寒劑
1.當歸四逆湯
2.程氏蠲痹飲
四、消癰排膿劑
1.消瘰丸
2.仙方活命飲
3.托膿散
4.陽和湯
5.葦莖湯
6.大黃牡丹皮湯
7.薏苡附子敗醬湯
8.透膿散
五、溫中散寒劑
1.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
2.小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
3.大建中湯
4.吳茱萸湯
六、回陽救逆劑
1.四逆湯
人參四逆湯
參附龍牡湯
參附湯
2.四神丸
3.回陽救急湯
4.黑錫丹
5.甘草干姜湯
6.當歸四逆湯
第十一節(jié) 驅蟲劑
1.烏梅丸
2.化蟲丸
3.烏梅安蛔湯
4.肥兒丸
5.驅絳湯
6.驅鉤湯
7.驅蛔湯
第十二節(jié) 補益劑
一、補氣劑
1.四君子湯
異功散
香砂六君湯
歸芍六君湯
2.參苓白術散
3.補中益氣湯
4.生脈散
人參胡桃湯
二、補血劑
1.四物湯
桃紅四物湯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人參養(yǎng)榮湯
泰山磐石湯
八珍益母丸
2.當歸補血湯
3.炙甘草湯
4.歸脾湯
三、補陰劑
1.六味地黃丸
七味都氣丸
知柏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麥味地黃丸
耳聾左慈丸
2.左歸飲
左歸丸
3.大補元煎
4.大補陰丸
5.三才封髓丹
6.一貫煎
7.補肺阿膠湯
8.河車大造丸
四、補陽劑
1.金匱腎氣丸
濟生腎氣丸
2.右歸飲
右歸丸
3.五子衍宗丸
4.二仙湯
5.加味金剛丸
第十三節(jié) 固澀劑
一、固表止汗劑
1.牡蠣散
2.玉屏風散
3.當歸六黃湯
二、斂肺止喘劑
1.九仙散
2.參蛤散
3.參赭鎮(zhèn)氣湯
4.潤肺止嗽丹
5.人參保肺丸
三、澀腸止瀉劑
1.四神丸
2.養(yǎng)臟湯
3.桃花湯
四、固精縮尿劑
1.金鎖固精丸
2.桑螵蛸散
3.固脬湯
4.縮泉丸
五、固崩止帶劑
1.固沖湯
2.完帶湯
3.愈帶丸
4.白帶丸
5.安坤贊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