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書作者主要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等學校中文系,另外也邀請了一些其他大學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學者。他們多在90年代獲得博士學位,并在各自學術領域取得一定成績;本書在廣泛吸收本學科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在編撰體例、文學史框架及對作家作品的認識、評價等方面,均有一些暫的變化,體現(xiàn)了新一代學人的學術視野和眼光。圖片的介入,將會擴充文學史的敘事空間,并引起其書寫方式的變化。根據各位編寫者的研究領域及特長,我們做了如下分工:第一章、第二章:孫民樂(中國人民大學)第三章、第二十三章:郜元寶(復旦大學)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楊聯(lián)芬(北京師范大學)第五章、第九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二章:孔慶東(北京大學)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三章:吳曉東(北京大學)第七章、第八章、第二十章:劉勇(北京師范大學)第十五章、第二十一章:陳均(中國人民大學)第十六章:沈衛(wèi)威(河南大學)第十七章:張泉(北京市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緒論、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程光煒(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十四章:王德領(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十五章:張光芒(山東師范大學)在大家討論的基礎上,由程光煒擬出全書大綱;吳曉東、孔慶東參加了對大綱的增刪與修訂工作。因吳曉東、郜元寶兩人赴韓國講學,全部書稿完成之后,先由程光煒、孔慶東和劉勇三人分別審稿。最后,由程光煒審定全部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