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二、臺灣新文學作家心目中的魯迅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臺灣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本占領者積極推行所謂“皇民化’運動,妄圖消滅臺灣人民的中國意識。臺灣人民堅決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斗爭。其中,20~40年代的臺灣新文學作家們表現得相當出色?!拔逅摹毙挛幕\動風起云涌后,浪潮很快波及臺灣,臺灣也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其旗手當推張我軍。1924、1925年間,張我軍連續(xù)發(fā)表文章,介紹“五四”新文化運動,介紹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猛烈攻擊臺灣以古典詩詞為主的舊文學。張我軍雖然沒有專門撰寫評介魯迅的文字,但他卻一再稱道“五四”新文學,說“中國的新文壇已產生了無數金光燦爛的作品”。在寫于1925年的《研究新文學應讀什么書?》一文中,開列的第一本小說即是魯迅的《吶喊》。經他的推薦,在影響較大的《臺灣民報》上發(fā)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故鄉(xiāng)》、《阿Q正傳》等作品。1926年8月,張我軍到北京求學,曾專門到魯迅寓所拜訪并贈魯迅《臺灣民報》四本。1929年魯迅回北京探望母病時,張我軍又去看望。無疑,張我軍對魯迅是相當崇敬的。1927年大革命期間,當時在廣州的一批文學青年如張秀哲(月澄)、張深切(死光)、郭德金(剛軍)、林劍騰(赤劍)等,出于對魯迅的敬仰,曾多次拜訪魯迅并求魯迅為他們的著作寫序言,為他們的雜志寫文章。親熱之情,由魯迅該年4月為張秀哲的譯作《國際勞動問題》一書所寫的《序》中不難窺見。據臺北文學史料專家秦賢次先生介紹,后來張秀哲在他1947年出版的回憶錄《“勿忘臺灣”落花夢》和張深切晚年出版的回憶錄《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中都有真切的回憶。這批臺灣青年中,有的(如張深切)后來成了臺灣新文壇上重要的作家和批評家。他們和他們的一大批文學戰(zhàn)友,以狂飆突進的“五四”精神,發(fā)揚以魯迅為代表的“為人生”的寫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為臺灣的新文學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而他們對魯迅的熱愛、仰慕之情也時時流露筆端。其中最突出的當然是被譽為“臺灣的魯迅’的賴和。賴和和魯迅的相似主要不在他們都由醫(yī)學走向文學,而在他們“為人生”的執(zhí)著和嫉惡如仇的襟懷,在他們文學作品思想、風格的一脈相承。據賴和摯友、作家楊守愚回憶:(賴和)先生生平很崇拜魯迅先生,不單是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如此,即在解放運動一面,先生的見解,也完全和他“……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國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當然要推文藝……”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