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心理素質是現(xiàn)代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與傳統(tǒng)社會相比,現(xiàn)代社會始終追求的是高效、快捷、有序。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社會化必須以人的現(xiàn)代化為目標,否則,個人就很難適應社會,發(fā)展自我,并最終被社會所拋棄。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現(xiàn)代人始終難以回避高競爭、快節(jié)奏的心理搖滾,需要的是寬慰心靈、宣泄抑郁的心理按摩。正因為如此,人們呼喚心理素質教育與訓練工作的廣泛而深人的開展,期待著心理咨詢業(yè)成為新世紀最緊缺和最受歡迎的職業(yè)。何謂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指心理諸要素及其發(fā)展水平,是個體在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機能,是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統(tǒng)一體。這就告訴我們:心理素質是心理諸要素的發(fā)展水平,內含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兩個方面;心理素質的獲得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養(yǎng)成的過程;心理素質與遺傳有關,并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心理素質重在養(yǎng)成。這是因為,心理素質是個體在一定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在自身努力、經歷、閱歷、教育、環(huán)境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綜合,是認知、情感、行為的反復整合與統(tǒng)一??梢赃@樣說,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其經歷、閱歷的歷史寫照。心理素質訓練是提高人心理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究其本質而言,心理素質訓練就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依照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原理,人為塑造個體經歷與閱歷的過程。顯然,心理素質訓練是改善和提高人心理素質的重要而有效環(huán)節(jié)。本書的特點是:第一,以心理素質理論為主線,體現(xiàn)知識性。第一章至第五章從心理素質論的角度,就心理素質的來龍去脈、值得重視的心理素質、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培養(yǎng)心理素質的基本途徑等方面予以理論概括和知識傳授。此外,在心理素質訓練篇中也不時予以一些重要知識點的“點擊”。第二,以心理素質訓練為重心,突出可操作性。第六章至第十章從心理素質訓練的角度,就潛能開發(fā)、自我認知、人際交往、信念與情感、記憶能力等訓練主題,總共設計了17個專題、77項活動突出可操作性,使其成為本書的重心。第三,以心理咨詢案例為支點,凸顯可讀性。在心理咨詢案例篇中,從心理咨詢的實踐深處,精心挑選出富有代表性的24個典型案例,以饗讀者。上海市東北片合作辦學心理健康教育協(xié)作組經過四年多的艱苦努力,至今已初具規(guī)模,有了一支較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為學生全面素質培養(yǎng)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實踐出真知,把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線獲得的真知匯集成書,以期拋磚引玉、切磋交流,推動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與訓練逐步走向深入,這是我們的最大心愿。本書既是來自上海市東北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前線”的研究報告和咨詢手記,也是上海市東北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的同志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全書由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詢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同濟大學邢邦志副教授主編,負責編寫大綱、統(tǒng)稿和定稿;由復旦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肖永春主任、同濟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徐國明主任、上海水產大學心理咨詢中心齊亞麗主任擔任副主編,分別負責心理素質論、心理訓練、心理咨詢案例等上、中、下三篇的組稿和審稿。本書各章節(jié)的作者是:邢邦志(前言、第一章、案例一、案例十一至案例二十四)、肖永春(第三章第一節(jié)、案例九)、齊亞麗(第二章第四節(jié)、案例六、案例十)、徐國明(第六章、第十章)、曲玉頻(第二章第一節(jié)、第六節(jié)、第二節(jié))、王淑范(第二章第二節(jié)、案例三)、王紅麗(第二章第三節(jié)、第三章第五節(jié))劉翠蓮(第二章第五節(jié)、第八章)、劉明波(第三章第二節(jié)、案例二)、程蓉(第三章第三節(jié))、馬敏芝(第三章第四節(jié)、案例五)李霞(第四章)、丁玲(第五章、案例四、案例七、案例八)、殷芳(第七章)、姚玉紅(第九章)。感謝上海市東北片合作辦學辦公室負責人復旦大學王忠道、姜德安教授在編寫本書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感謝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詢研究會會長孫時進博士為本書欣然作序!感謝參與本書編寫的上海各高校的同仁們給予本人的信任和支持!邢邦志于同濟科技園2002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