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2007年8月第3次印刷。簡帛佚籍的發(fā)現(xiàn),對考古學、古代史等學科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我以為其影響最大的乃是學術史的研究。傳統(tǒng)的觀點以為考古學發(fā)現(xiàn)的僅是物質的文化,而我以為最[物質]的考古學同最[精神]的學術史是相溝通的。70年代以來在中國各地新發(fā)現(xiàn)的簡帛是當代考古學最重要的收獲一。這些古代珍貴文物的發(fā)掘,對考古學、古文字學、古代史、學術史乃至古書研究都有巨大的影響。書中錄的即是作者這些年來從事新出簡帛的整理研究成果。「叢書介紹」 “鵝湖”取意于南宋時期江西鉛山的著名書院——“鵝湖書院”。朱熹、陸九齡、陸九淵、呂祖謙曾同會于此,辯論“性理”之道,后人稱之為“鵝湖之會”,傳揚天下而成為士林佳話。后來,“鵝湖之會”便被作為一種學術盛況和學術傳統(tǒng)的象征,寓指各種學術思想和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xiàn)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礪,相互促進的學術風氣。近十幾年來,中國人文社科的“引進—模仿”色彩逐漸淡出,而“創(chuàng)造—參與”之追求日益凸顯。經過80年代的激越蹈厲、90年代的沉潛蘊積,中國學術正在深入精進,這套“鵝湖學術叢書”即以此繁榮學術為念。這套叢書以“學術原創(chuàng)”、“中國話語”、“問題意識”為原則,有別于充斥坊間的整理匯編類圖書、簡單譯介類圖書等,超越了重復堆垛而毫無創(chuàng)新的學術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