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韋伯的論點談起——代自序
緒論
一、時代的呼召
1.傳統(tǒng)社會的崩解
2.思想界的“饑荒”
3.乘間而起
二、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1.“圓融無礙”
2.簡化與分權
3.千壑歸川
第一編 順流而下(約1830—1919)
第一章 逾越與化合
1.殊途一轍:“離經叛道”第一代
2.先立其大:康有為、楊文會之異同
3.摧毀廓清涵泳生發(fā):佛學與維新思想家
4.發(fā)起信心增進道德:革命志士對佛學的闡發(fā)
第二章 歸去來兮?
5.基督教正負兩面的啟示:佛教與大眾文化
6.禪與解脫:大乘顯教修持探析之一
7.只希冀一抔凈土:大乘顯教修持探析之二
8.天臺的教觀:大乘顯教修持探析之三
9.“智信”的佛教及其他:華嚴、法相諸宗的社會影響
第三章 風云際會
10.風氣之先:近代民間大規(guī)??探浭聵I(yè)的興起
11.東風漫卷:亞洲佛教復興運動與早期國際佛教文化交流
12.電閃雷鳴:中華佛教總會興衰記
第四章 春雨瀟瀟
13.春筍出土:第一次廟產興學風潮與近代佛教教育肇興
14.枯木逢春:近代佛教文學一瞥
15.潤物細無聲:佛教慈善活動與社會
第二編 新潮勃興(1919—1931)
第五章 彎彎的小河
16.以復古為創(chuàng)新:歐陽漸與唯識學研究熱潮
17.佛教改革之路不通嗎:梁漱溟及其東西文化比較
18.“無我法門”:楊度的新佛教論
第六章 激流奔騰
19.阻礙重重:太虛早期佛教改革思想與事業(yè)
20.沖決堤防:佛教革新的突破與民族工商業(yè)的成長
21.水色波光:社會注目著佛教革新
第七章 波推浪涌
22.“一波才動萬波隨”:諦閑和他的弟子
23.一不“當”、二不“收”、三不“登”:印光與凈土的鼎盛
24.宗、教并重五家兼祧:虛云與近代禪宗
25.老樹新枝:應慈、慈舟及妙闊
26.峻烈之戒與奢靡之風:弘一為何弘揚律宗
第八章 大樹參天
27.枝茂葉盛:二、三十年代佛教文化鳥瞰
28.生機盎然:大乘佛教內部顯、密交流探視
29.根系舒展:近代佛教團體的普遍組建
第九章 綠蔭蔽地
30.學苑芳草:佛教教育大發(fā)展與第二次廟產興學風潮
31.藝林奇葩:中、印、歐文化交融的結晶
32.點綴處處:從體育到科學
33.憩息宜人:佛教社會救濟事業(yè)的展開
第三編 回旋往復(1931—1947)
第十章 抉擇
34.千古疑案:《大乘起信論》等經論真?zhèn)沃疇?br /> 35.初秋時節(jié):國內佛教史研究的豐收
36.回到印度佛學去:韓德清與唯識學研究的深化
37.軒然大波與圈圈漪漣:熊十力《新唯識論》出版前后
38.新的途徑:具有新風貌的第五代學者
第十一章 不僅為了修行
39.人間佛教:太虛佛教改革的理論綱領及其深遠影響
40.悟、氣功、心理調節(jié):虛云晚年與“禪”的探析
41.往生信仰與臨終關懷:印光晚年及其同道
42.兼攝與兼修:圓瑛及其代表的近代佛教各宗融合趨勢
第十二章 進退消長
43.從內爭到“整理”:抗戰(zhàn)前后的主要佛教組織
44.救死護生:僧俗參與抗戰(zhàn)面面觀
45.“世”、“界”與世界文化:近代國際佛教交流空前拓展
第十三章 風雨飄搖
46.喘息半壁:抗戰(zhàn)中的佛教教育
47.艱難竭厥:不屈地求生存發(fā)展的佛教文化事業(yè)
48.泰山其頹哲人其萎:佛教革新后繼乏人的社會原因
結束語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