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先秦諸子之學
第一節(jié) 儒家哲學
一、仁者愛人
二、中庸之為德
三、學而時習之
四、性善與性惡
五、修身養(yǎng)性
六、明于天人之分
第二節(jié) 道家學說
一、道法自然
二、反者道之動
三、清靜無為
四、游心于無窮
五、萬物一齊
六、道生法
第三節(jié) 墨家學派
一、墨子與墨家學派
二、墨子的政治哲學思想
三、久,彌異時;宇,彌異所
四、“三表法”與“摹略萬物之然”
五、“名”、“辭”、“說”
第四節(jié) 名家學派
一、惠施的歷物十事
二、辯者二十一事
三、公孫龍的辯題
第五節(jié) 《易傳》的哲學
一、有天地然后萬物生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三、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四、裁成輔相
五、自強不息
第二章 秦漢哲學
第一節(jié) 董仲舒的儒家經學哲學
一、深察名號、微言大義
二、大一統(tǒng)論
三、天人感應論
四、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五、人性的善惡、等級與教化
第二節(jié) 王充的天道自然哲學
一、天地含氣、天道自然
二、人死不為鬼
三、疾虛妄、知為力
四、“稟氣”定性、命
五、時數(shù)然也,國命在天
第三章 晉唐玄學與佛學
第一節(jié) 王弼的貴無論
一、以無為本
二、得意忘象
三、圣人體無
第二節(jié) 郭象的崇有論
一、獨化于玄冥之境
二、游外以冥內,無心以順有
三、率性直往,任物自然
第三節(jié) 玄學在東晉之后的演變
一、張湛玄學
二、形神問題的論爭
第四節(jié) 成玄英、李榮的重玄學
一、道者虛通之妙理
二、天然之性,韞之內心
三、三絕兼忘,方造重玄
四、存三守一,真道自成
五、自然者,重玄之極道也
第五節(jié) 佛教哲學
一、天臺宗的性具說
二、華嚴宗的性起說
三、唯識宗的唯識觀
四、禪宗的自性說
第四章 宋明道學
第五章 近代哲學
第六章 建立新哲學體系的探索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