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1962.2- )男,漢族,安徽蚌埠人。1991年安徽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1992年任講師,1997年任副教授,2002年任教授?,F(xiàn)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安徽省高校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學語文》雜志主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文叢”編輯委員會副主編,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理事,安徽省文學學會理事。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guī)劃第一批立項課題《〈文心雕龍〉研究史》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心雕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授課程: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心雕龍》研究、中國文化概論。主要科研成果:一、 著作類《道教文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梁啟超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氣功與中國文化》,陜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國文化概論》,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2年修訂版;《文心雕龍綜論》,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文化散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二、 論文類《〈神思〉創(chuàng)作系統(tǒng)論》(《文藝研究》1989年第5期);《〈周易〉與〈文心雕龍〉》(《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論克林斯·布魯克斯的反諷詩學》(《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文心雕龍〉范注三題》(《安徽師大學報》1993年第4期);《養(yǎng)氣說藝術功能初探》(《江海學刊》1994年第1期);《“范注”三論》(《文心雕龍研究》第1輯);《〈周易〉與〈樂記〉》(《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論〈文心雕龍〉的體用之道》(《安徽師大學報》1995年第4期);《論老莊哲學的逆向思維與道教內丹逆煉學說關系》(香港《東方文化》1995年第2期);《中國古代樂論的易學淵源》(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5年第4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思想觀念》(《汕頭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思維方式》(《汕頭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中國古代氣功養(yǎng)生術與傳統(tǒng)學術思潮》(《汕頭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文心雕龍·原道〉三題》(《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梁啟超晚年史學思想簡析》(《安徽師大學報》1998年第2期);《中國古代內丹養(yǎng)生詩詞發(fā)微》(《汕頭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20世紀中國〈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第5期);《論〈文心雕龍〉的文化意蘊》(《東方叢刊》2000年第3期);《20世紀中國文化史研究述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年第3期);《劉勰天人合一的文學觀及其文化淵源》(《江海學刊》2000年第3期);《近二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述論》(《蘇東學刊》2000年第1期);《〈文心雕龍〉研究的一部力作》(《學術界》2000年第3期);《道教哲學三題》(《汕頭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靜坐養(yǎng)生與宋明諸儒的讀書治學活動》(《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王利器“范注”訂補考辨》(《文獻》2002年第2期);《論〈周易〉對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影響》(《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梁啟超哲學思想四題》(《安徽師大學報》2002年第1期);《虛靜·養(yǎng)氣·神思》(《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0輯);《建國五十年來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學術界》2002年第6期);《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綜論》(《文藝研究》2003年第4期);《王利器“范注”訂補再考》(《安徽師大學報》2003年第4期);《也談范文瀾早期著作〈文心雕龍注〉》(《學術界》2003年第4期);《試論梁啟超的心志術業(yè)》(《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略論梁啟超的文化史研究》(《珠海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