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科學,如何理解人與科學的關系,如何理解科學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毫無疑問,是人類的生存和未來密切相關的問題?!鞍嗣骘L文叢”之一,選收作者在不同時期公開發(fā)表的關于科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史、科學傳播等的科學文化隨筆、書評及學術論文等。分8部分:一、誤解了科學——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二、愛因斯坦的意義——科學人生;三、雞與鴨與李約瑟——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四、全無敵——民間科學愛好者;五、月亮照耀在實在的真理之路上——品書錄;六、從信賴到理解——科學傳播論;七、田老師講物理;八、從構成到生成——學術文本。全書總體上圍繞討論科學性質與精神、科學與人類生存及未來、中國古代有無科學、科學普及與科學傳播等問題。本書前言前幾日,北京連降大雪,據(jù)說是百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漫天飛雪之中,即使沒有處身英雄的時代,也讓人生出一點豪情。21世紀了,曾經是非常遙遠的將來,已經沒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自從掌握了火,人類與他的野生動物兄弟就分道揚鑣了。動物只能讓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而人類則可以制造自己喜歡的小環(huán)境,穿衣,筑巢,伐木,建屋,從村落到集鎮(zhèn),從集鎮(zhèn)到城市。在科學與技術結合起來之后,人類不可阻擋地成為地球上最有力量的物種,在自然界中已經沒有任何天敵。對于自然界來說,沒有天敵的物種是可怕的,這種可怕的力量來自科學及其技術。如何理解科學,如何理解人與科學的關系,如何理解科學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毫無疑問,是與人類的生存和未來密切相關的問題。本書收錄了我近些年來發(fā)表的部分隨筆、雜文、書評和學術論文,文體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科學??茖W是豐富的,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對于科學的理解也在變化之中。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玻爾:“他發(fā)表見解時總像一個不斷摸索的人,從不像相信自己已占有了真理的人?!蔽也幌嘈糯嬖诮^對正確的知識,也不相信有人可以占有真理,真理只在不斷的追索之中存在,在不斷的反思之中存在,一旦你宣稱占有了她,就已經失去了她。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在我上大學之前就曾相信,科學是最高級的知識,是絕對正確的知識體系,學習物理學幾乎有一種朝圣的味道。也就是說,我在沒有多少科學知識的情況下,對科學就已經有了價值判斷。這個判斷當然不是出自充分了解之后的思考和比較,而是耳濡目染地獲得的,它來自中小學教育,來自大眾傳媒的話語,來自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種不思而獲的觀念是我們的知識增長和思想成長的基礎,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知識背景,甚至是我們的常識,劉華杰稱之為缺省配置,我稱之為語境。實際上,對于很多問題,我們都會在不自知的狀態(tài)下采用缺省配置。而當我們能夠自知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反思。語境對于人的成長具有一種格式化的力量,以至于我們進行反思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語言。比如,我們常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相提并論,在這種語境中,改造世界是天經地義的。甚至當我認識到這個詞代表著某種我不很認同的觀念時,仍然不得不沿用一段時間,直到去年,我才小心翼翼地用“聯(lián)系世界”來替代它。這種情況在近年來關于科學文化的文章中比較常見。甚至對于科學文化這個詞,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理解。與之類似的還有科學精神、科學傳播、科學技術乃至科學本身。這使得我們在討論問題之前常常要進行語詞梳理和語境分析。而隨著問題的明晰和思考的深入,對于詞語的選擇和應用也會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在這本時間跨度不長的文集中也可以看到。根據(jù)內容和文體,本書分八個部分。第一部分“誤解了科學”是科學文化隨筆,所討論的問題“在科學與人文之間”,包括科學的性質、科學與人類生存和未來的關系等;也涉及到一些與科學有關的文化問題。這一部分可以代表我對科學文化問題的一般看法。第二部分“愛因斯坦的意義”收入了四篇書評,是對愛因斯坦、費恩曼、博克和納什傳記中表現(xiàn)出來的“科學人生”的點評。前三位很符合我們傳統(tǒng)的科學家形象,而第四位則在道德上存在很多缺陷,這是以往的科學讀物很少涉及的。第三部分“雞與鴨與李約瑟”收入了我就“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這個問題所發(fā)表的部分文章。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分析對象,通過語境分析和詞語梳理,可以對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地位等相關問題有深入的認識。第四部分“全無敵”是關于“民間科學愛好者”的,這是我發(fā)明的一個稱謂,指那些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交流卻頑強地把自己以特殊方式寫作的特殊文本稱為科學的人,“全無敵”是他們比較普遍的精神狀態(tài)。這個群體也是非常好的案例分析對象。第五部分“月亮照耀在實在的真理之路上”也是書評。所評論的書籍大多是具有科學文化意義的所謂高級科普著作如《上帝與新物理學》、《確定性的終結》、《黑洞與時空彎曲》、《超越時空》等。在書評之中,我轉述了20世紀科學所引發(fā)的對實在論和自然觀等問題的新認識,從中可以看到,至今仍作為缺省配置的建立在牛頓物理學范式之上的機械論、決定論、還原論的自然觀已經遭到了科學自身的消解。第六部分“從信賴到理解”收入了關于“科學傳播”的幾篇文章,有理論研討,也有案例分析?,F(xiàn)代科學傳播是以“公眾理解科學”為核心理念的,相關的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發(fā)展很快。這種發(fā)展的痕跡在不同的文章中同樣有所反映。第七部分“田老師講物理”只收了這個系列中的一篇文章。這是我在1990年前后教普通物理時經常使用的一個習題,我希望通過一個具體的物理問題闡釋牛頓物理學中蘊含的哲學意義。以這種方式開設一門“文科物理學”或者“作為文化背景的物理學”,是我將要實現(xiàn)的一個宿愿。第八部分“從構成到生成”收入了與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相關的“學術文本”。作為學術文本,這個部分所討論的問題與前面有很多交叉,比如關于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的問題在《科學話語權的爭奪與策略》和《從太和殿的建造看經驗、技術和科學的關系》中就有了更加深入的討論。全書最后兩篇文章《完整電影神話的實現(xiàn)與終結》和《視聽藝術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應該屬于電影理論,但可以納入自然辯證法這個大筐,不妨算科學哲學對電影理論的滲透。文人常說,寫文章如同生孩子;俗語則說,孩子是自己的好。這樣看來,自選文集是一個很殘酷的事情,類似于蘇菲的抉擇。第一部分收入的《誤解了科學》是我1990年代初期的作品,現(xiàn)在看來,有很多讓我心虛的句子,比如:“本世紀初,西方人為了反抗現(xiàn)代文明對人性的壓抑,有一部分人自我毀滅,成為五六十年代嬉皮士運動的先驅;有一部分人到東方尋找濟世良藥,許多人修習日本禪、印度瑜伽以及中國的佛道功夫?!币匀绱舜_定的口吻陳述一個如此巨大的概括,是我現(xiàn)在絕對不敢寫出來的。可以注上我經常諷刺別人的幾句話:生怕別人說自己沒有學問,只好假裝有學問,反而證明了自己沒學問。寫作此文時,我在北京黃村做大學物理教師,很像是一個民間哲學愛好者,在幾乎沒有學術朋友的情況下,不由自主地思考著被困擾的問題。這是我第一篇反思科學的文章,我愿意把它看作貧困時期營養(yǎng)匱乏的長子,雖然發(fā)育不良,也不愿丟棄。需要說明的是,作為一名曾經的文學青年,我已經習慣于同時使用多個筆名,并讓不同的名字具有不同的風格。在我看來,寫作不僅僅是自我的表達,也是對自我的審視。因而寫作就有某種人格分裂的味道。筆名繁多,大概分裂更加嚴重。有時為了保證人格之間的協(xié)調,不同名字的文章還相互引用。因而,讓這些文章歸于一人,放在一起,可能會有別扭之處,還請讀者原諒。也請讀者原諒我沒有一一指明文章發(fā)表時采用的筆名。又由于寫文章只能考慮文章的完整。把它們收在一起,就發(fā)現(xiàn)某些表述在書中反復出現(xiàn),有些故事或者名人格言也不斷引用,作為一名曾經的文學青年,我對這種重復也感到慚愧,但卻無可奈何。書名出自書中的一篇文章。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很像堂吉訶德,在有些人看來是悲壯的,在有些人看來是滑稽的。同樣,當我面對科學話語這樣巨大一團的迷霧,也如堂吉訶德面對風車,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不敢說澄清,只能試圖穿過。語言如刀,切割著觀念的世界。文字如橋,溝通著我與非我。望著大雪之中一串串清晰的腳印,想起1980年代的一支老歌。重讀以前的文章,就如回顧自己的足跡。感謝董光璧先生為本書撰寫的序言。董先生是我走進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領域的領路人,在我艱難的時候,總是能伸出友誼之手,增添我留下更多腳印的勇氣。這些文章大多寫于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感謝我的導師劉吉、金吾倫和陳久金三位先生,有機會追隨他們,是我此生的幸運。感謝上??萍冀逃霭嫔?,他們?yōu)楸緯冻隽酥T多辛勤的勞動,沒有他們再三催促,不知要拖多久才能完成。感謝閣下的閱讀!田松2002年12月31日北京稻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