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類一切努力奮斗,無一不是在以史為誡,鑒往知來,用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作為現(xiàn)實行動的準繩。為此,研究歷史,必須對歷史上諸問題作出符合其本來面目的述評,譽者不過其實,抑者不損其真,史家要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史德,才能寫出“資治當今,垂范后世”的一代信史,使讀者從史實中得到啟迪,悟出歷史規(guī)律,進而確定自己認可的道理,因此,歷史研究追求一個“真”字。但是,任何叱咤風云的英雄,或者驚心動魄的事業(yè),只能出現(xiàn)一次,不會重演,不可能像化學反應那樣可以在實驗室內反復再現(xiàn),它們于俯仰之間,已成陳跡,消失在“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的滔滔歷史東流之中,只給后人留下了歷史真跡——檔案,這是歷史對我們的厚愛,讓今人從檔案中去認識錯綜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或令人扼腕的慷慨悲歌。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在《尊史》中說:“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就是這個道理。檔案是人們在實踐活動及思維活動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記錄,總的講它的內容真實可靠,加之其信息內容不存在知識老化的問題,因而人們相信其權威性。但是,檔案產生的因素十分復雜,一些偽造、篡改的檔案亦混雜其間,真?zhèn)坞s廁,以假亂真,必須引起讀者的高度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