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修訂,除了增寫《新版前言》提出“三文原則”,附錄臺灣版《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和《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的序言,以及《白話小說由口傳走向書面》之外,對一些尚有可取的重要觀點作了更嚴密的邏輯推衍和發(fā)揮,對一些不恰切之處,作了改動,增加了不少論證材料和注解。更大的變動是把此書變成圖志本,按照前言所述的“三文原則”,使圖與文成為意義互動互補的有機整體。圖畫都是當做專門學問,日積月累地多方搜集來的,一百六十二圖,分別選自一百種左右的古籍、拓本和畫冊。圖的來源相當廣泛,地及中外,時及古今,藝及雅俗,于同類中選優(yōu)勝,異樣中見情趣,旨在發(fā)揮圖志本“多維證據(jù)法”的優(yōu)勢。當然圖志是個無底洞,個人能力有限,難免還有諸多遺珠之憾。本書稿是楊義先生在其舊作《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的基礎上經過重新修訂、增補的圖志本。本書在原作基礎上,強化了文化原我、文化生態(tài)、文化通觀這“三文原則”,體現(xiàn)出更加充分的現(xiàn)代意識和世界視境。它以中國古典小說文本為中心,輔之以大量的圖畫,以圖文互動的方式對內在于中國文化整體結構中的小說敘事進行“綜觀”,開拓了文學史解釋的廣闊視野,把文學史撰述方式推進到一個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