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為中國歷代宗教類學術名著的提要。全書分為五大類:佛教編、道教編、基督教編、伊斯蘭教編、其他,共收錄古代至現(xiàn)代的相關名著三百零五部(篇)。其中有各教重要的有影響的叢書、類書、史傳、文集、論著、注疏、游記、地志、譜錄、雜紀、辭書、目錄等,內容敘及各教的教理、修持、歷史、流派、人物、事件、規(guī)制、儀式、經典、術語、寺觀教堂、圣地古跡,以及朝廷的宗教法敕、各教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等。為中國佛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和天主教史、伊斯蘭教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價值的資料。片斷: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妙也所思而在者,想滅之辭也。敢以馀暇為之撮注,其義同而文別者,無所加訓焉。”全書對十二因緣(癡或稱無明、行、識、名色、六人、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作了深入地解釋,闡述了有情眾生的生存(有)是從識的活動開始,識的活動成為生活經驗(行),然后累積形成識的內容。而識的活動又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入)這些感覺器官接觸認識的對象(名色)而現(xiàn)現(xiàn)的。凡夫以癡(無明)為內相,以渴愛為外相,取一切為我,形成我執(zhí)(?。?,于是便有了人間無常之苦。而且在十二支中,前一支為后一支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后者亦滅,具有相依性,也就是經中所說的那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薄度吮居洝罚┓鹨蛞褱绨V及渴愛,所以人間苦亦滅。因此,雖然“人在生死,莫不浪滯于三世、飄縈于九止,稠繆八縛者也”《人本欲生經序》),只要“照于十二因緣而成四諦”(同上),以禪智而趨于“滅定”,最終即能獲得解脫。本書是中國佛教最早的經注之一,它有助于理解佛教的十二因緣學說。(夏金華)沙門不敬王者論〔東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一篇。東晉慧遠撰。約成于東晉元與三年(四○四)。收入梁代僧祐編的《弘明集》卷五。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等?;圻h(三三四四——四一六),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崞縣東)人。家世儒學,少時“博綜六經,尤善莊老”,二十一歲在太行恒山聽道安講《般若經》,慨嘆“儒道九流皆糠秕”,乃偕弟慧持一起剃發(fā)出家,年二十四,便登講席,時引》莊子》一書以說明佛教之實相義,使惑者曉然,頗得道安器重,許其講經中不廢俗書。東晉與寧三年(三六五),隨道安南下游學,襄陽為苻堅破后,遵師命率眾南下荊州,中途留住廬山,不復再行。卜居廬山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專志修道弘法,成為當時中外佛教徒眾望所歸的佛教領袖。繼道安《僧尼軌范》,擴充制定了《社寺節(jié)度》、《外寺僧節(jié)度》、《比丘尼節(jié)度》等教團規(guī)制。元與元年(四○二),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共期往生西方凈土。被后世尊為凈土宗初祖。當時,長安和廬山為中國南北兩大佛學重鎮(zhèn)。鳩摩羅什被迎請至長安后,慧遠主動致書問候,鼓動門下弟子北上請益。並調解長安僧團事務,迎請為鳩摩羅什一系摒斥的佛陀跋陀羅到廬山講學,譯出《達摩多羅禪經》?;圻h兼弘大小乘佛學,派弟子法凈、法領等到西域取經,迎請西域沙門僧伽提婆譯出《阿毗曇心論》和《三法度論》,請曇摩流支譯出《十誦律》。著作見存的尚有:《三報論》、《明報應論》、《沙門袒服論》、《廬山出修行方便經統(tǒng)序》、《阿毗曇心序》、《三法度經序》、《念佛三昧集序》等。事跡見《高僧傳》卷六、《東林十八高賢傳》等。本書前言前言宗教,是社會意識形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也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翻開千百年以來流傳于世的中國古代典籍,人們會不約而同地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的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與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如哲學、文學、史學、教育、倫理、心理、語言、邏輯、數學、物理、化學、醫(yī)學、天文、地理、曆算、風俗、建筑、雕塑、繪畫、音樂等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這個意義上說,若不了解宗教,也就無法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其他學科的學術名著一樣,宗教類學術名著同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大寶藏。本書分為五大類,共收錄古代至現(xiàn)代的宗教類名著三百零五部(內含單篇)。(一)佛教編。始東晉道安的《人本欲生經注》,終現(xiàn)代印順的《佛法概論》,凡一百六十三部。(一一)道教編。始先秦佚名的《山海經》,終現(xiàn)代王明的《黃庭經考》,凡一百十五部。(三)基督教編。始明代徐光啟的《增訂徐文定公文集》,終現(xiàn)代吳耀宗的《沒有人看見過上帝》,凡十三部。(四)伊斯蘭教編。始元代吳鑒的《清涼寺記》,終現(xiàn)代白壽彝的《中國伊斯蘭史存稿》,凡十一部。(五)其他。始近代王治心的《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終現(xiàn)代丁山的《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凡三部。就體裁而言,綜羅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各教重要的有影響的叢書、類書、史傳、文集、論著、注疏、游記、地志、譜錄、雜紀、辭典、目錄等等;就內容而言,敘及各教的教理、修持、歷史、流派、人物、事件、規(guī)制、儀式、經典、術語、寺觀教堂、圣地古跡,以及朝廷的宗教法敕、各教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外文化交流等。其中有不少著作屬《大藏經》以外的佛書(藏外佛書)、《道藏》以外的道書,和因傳本稀少而知之者廖廖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伊斯蘭教名著。本書主編陳士強,副主編王雷泉、郭建慶。參加編寫的有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社科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宗教界(佛教協(xié)會等)以及其他高校、研究所從事各宗教研究的專家四十三人(詳見宗教卷編委會名單和每篇提要之末的署名)。最后由陳士強統(tǒng)稿並編目。從撰稿至編定,前后歷時三年。編者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