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根據傳統(tǒng)的“藥食同源”理論,對感冒、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百日咳、支氣管擴張、胸膜炎、肺結核、肺癌等18種常見肺部疾病的基本知識及飲食調養(yǎng)方法作了系統(tǒng)介紹,并推薦簡便實用的藥膳方和食療方900多首。文字通俗,資料豐富,適于肺部疾病患者及基層醫(yī)務人員閱讀參考。片斷:②咽。它是一個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由粘膜和咽肌組成。上連鼻腔,下與喉相接。可分為鼻咽、口咽及喉咽三部分,是呼吸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的共同通道。咽除具有吞咽和呼吸功能外,還是一個重要發(fā)音共振器,對發(fā)音起輔助作用。咽部具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由扁桃體等組成咽淋巴環(huán),可防御細菌對咽部侵襲,在幼兒時期此種功能較為明顯。③喉。喉上與喉咽、下與氣管相連,既是呼吸通道,也是發(fā)音器官。喉的支架,主要由會厭軟骨、甲狀軟骨和環(huán)狀軟骨組成。喉腔內,左右各有一條聲帶,兩聲帶之間的空隙為聲門裂。當呼吸或發(fā)音時,會厭打開,空氣可以自由出入;而當吞咽時,會厭自動關閉,避免食物進入氣管。(2)下呼吸道:下呼吸道包括氣管、左右主支氣管及其分支(葉、段、亞段支氣管、細支氣管直到終末細支氣管)。其功能主要為氣體流通徑道。2.肺有哪些結構和功能?肺位于胸膜腔中,呈圓錐形,右肺較左肺略大些。兩肺各有肺尖、肺底和兩個側面。肺尖達鎖骨之上,肺底前面高于背部,與肋骨相鄰的外側面呈凸形,內側或縱隔面為支氣管、血管和神經進出的部位,叫做肺門。臟層胸膜的斜裂深入組織將左肺分為上、下兩葉,右肺另有水平裂使之分為上、中、下三葉。肺葉分為肺段(右肺3葉10段,左肺2葉8段),呈圓錐狀,頂部在肺門,各肺段間被少量結締組織分隔。每個肺段又由許多肺小葉構成,它是肺的基本單位,體積大小不一,呈錐形體,尖向肺門,底向肺的表面,其間有薄層結締組織分隔,其中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肺小葉是由細支氣管以下分支與相應的肺組織構成,按其所包括肺組織的多少順序分為次級肺小葉、腺泡及初級肺小葉等。(1)次級肺小葉:次級肺小葉是由結締組織包裹著的最小型肺組織,呈不規(guī)則形的多面體,其中有30~50個初級小葉,直徑1厘米~2.5厘米。(2)腺泡:腺泡是終末細支氣管分布到的肺組織。其外圍的包膜不完整,粘膜下組織漸趨退化,且直接與肺結締組織相連接。腺泡內有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等,是氣體交換的場所。(3)初級肺小葉:是末級呼吸性細支氣管所分布的肺組織。其范圍很小,縱然有實變,也難以從X線片上顯示出來。(4)呼吸性細支氣管:呼吸性細支氣管平均有3級(可有2~7級)連續(xù)性的分支。其表面的纖毛立方形細胞,漸變成纖毛稀少到消失的扁平鱗狀細胞,杯細胞顯著減少到消失,而仍有Clara細胞的分布。管壁初見肺泡,肺泡隨分支逐級增加。從氣管分支到呼吸性細支氣管末級分支氣道的總數,估計共20多萬根。(5)肺泡管:從每根呼吸性細支氣管尾端,平均有3級(可到9級)系列性短肺泡管分支。此時管壁的平滑肌消失,并已全部肺泡化。肺泡管以下幾乎沒有管壁,而擠在一起的肺泡間,卻有細微肌纖維、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相互聯(lián)系著。本書前言前言肺部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三大類疾病之一。統(tǒng)計資料表明,肺部疾病在內科疾病中占20%~30%,好發(fā)季節(jié)比例更高。目前,我國對感染性肺部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環(huán)境污染及吸煙等因素的影響,有些肺部疾病發(fā)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所以,做好肺部疾病的防治工作,對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祖國醫(yī)學認為,“醫(yī)食同源”,“藥食同源”,可以“寓醫(yī)于食”,“寓藥于食”。許多天然食物本身就有藥用功能,只要使用得當,都能防病治病,健體強身,使人益壽延年。正如《太平圣惠方》中所說:“夫食能排邪,而安五臟,清神爽智,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適情遣病者,可謂上工矣?!惫P者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和醫(yī)學研究中深切感受到祖國醫(yī)學的食療理論博大精深,功效卓著,亟待發(fā)掘、繼承,使之為增進人民的健康服務。隨著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日益增強,迫切要求掌握日常起居飲食中的養(yǎng)生保健知識,特別是中醫(yī)的飲食調養(yǎng)知識。為此,特將多年來收集的肺部疾病飲食調養(yǎng)方法和相應的食療方整理出來,寫成《肺部疾病飲食調養(yǎng)》一書,獻給讀者。我們誠摯祈望本書能對肺部疾病患者和基層醫(yī)務人員有所幫助,能從中找到一些對工作和自身健康有益的知識和方法。本書所介紹的資料,是諸多作者的辛勤勞動成果,在此謹表示深切的感謝。因筆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差錯和不足,懇請讀者批評指正。陳惠中1997.7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