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物理學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介紹物理學概念等的發(fā)展和變革,是人類對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史,特別側重介紹近代物理學史。本書內容包括:力學與熱學基本定律的形成;電磁學和光學的發(fā)展;19—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新發(fā)現和物理學革命;相對論的建立和發(fā)展;早期量子論;玻爾原子理論的淵源和發(fā)展;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學的建立和發(fā)展;原子核和粒子物理學的發(fā)展;激光和固體物理發(fā)展簡史;實驗和實驗室在物理學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單位、單位制和基本常數簡史等。書末還附有物理學大事年表。本書適于廣大高校師生教學選用,也可供中學物理教師和有關科技人員參考。本書前言物理學發(fā)展史是一塊蘊藏著巨大精神財富的寶地。這塊寶地很值得我們去開墾,這些精神財富很值得我們去發(fā)掘。如果我們都能重視這塊寶地,把寶貴的精神財富發(fā)掘出來,從中吸取營養(yǎng),獲得教益,我相信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和人才培養(yǎng)都會是大有益處的。值此郭奕玲、沈慧君兩同志的《物理學史》一書出版之際,我想談三點看法:一、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我們要通過物理學史的介紹,向學生講清楚,科學經歷的是一條非常曲折、非常艱難的道路。然而,我們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往往是應用經過幾次消化了的材料來講授,或者經過抽象的理論分析加以表述,把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歸納,形成簡明扼要的理論體系,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往往會使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產生和發(fā)展引起誤解,以為什么結論都可用數學推導出來,失去了對觀察和實驗的興趣。這樣的結果使學生們不了解科學是怎樣來的,時間長了,等到他自己從事教學時就很容易把科學當作一門死科學來教。今天我們科學界有一個弱點,這就是思想不很活潑,這也許跟大家過去受的教育有一定關系,我在1981年給《物理教學》編輯部的信中就提出過這個看法。我認為,在物理教學中適當增加一點物理學史的內容,或者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一門物理學史選修課,就象清華大學所做的那樣,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科學發(fā)展的歷程,這對他們的成長將會是有益的。二、通過物理學史可以闡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物理學是實驗科學,實驗工作是基礎。強調實驗的意義,并不是否定理論的重要性,只有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了正確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才能由表及里達到對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性認識。如果能在系統(tǒng)地介紹理論發(fā)展線索的同時,更多地介紹實驗工作的經過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理論與實驗的相互依賴關系,就更有教育意義。郭奕玲、沈慧君兩同志寫的這本《物理學史》比較注意這些方面,在這本書里,不但全面探討了這些關系,還就物理學每一分支的不同特點加以具體闡述。值得提到的是,書中專門設了“實驗與實驗室”和“單位、單位制與基本常數”兩章,這就更豐富了有關實驗的內容。三、科學是全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它是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時代的必然產物。但它的每階段的具體發(fā)展情況又往往要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影響。我們不否認科學家個人的偉大作用,但科學絕不是少數幾個特別有天才的大科學家在頭腦里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只有那些善于繼承又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家才有可能抓住機遇,作出突出貢獻。機遇也可以說是一種偶然性,但是在偶然性中體現了必然性,物理學史中大量事例可以說明,各種科學發(fā)現往往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勤奮和創(chuàng)新精神。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最后,我還想對青年同學們講幾句話:除了自然科學以外還應該學一點近代史和現代史、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毛澤東選集第二版。我們能在四十年中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國防建設上取得重大成績,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是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fā)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分不開的。為祖國的四個現代化作出貢獻,我們更需要強調集體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