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涯,祖籍廣東大埔,生于馬來西亞柔佛州,現為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榮譽文學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曾服務于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署專業(yè)部門,南洋大學華語研究中心研究員,曾赴英國劍橋大學與倫敦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訪問與講學,現為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謝教授的研究范圍主要是文學理論、古典文學與新文學、語言文字研究、語文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在國立教育學院開設科目的范圍,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文學專題研究、文字學與現代漢字、文學與語文教學等。著有《中國文學史講稿》、《南唐李后主詞研究》、《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與童慶炳、郭淑云合撰)、《文學縱橫談》(與黃孟文等合撰)、《語文與教學》(與盧紹昌、陳重瑜等合撰)、《新式應用文》、《簡體字與應用文論集》、《新中日簡體字研究》等。1.《王國維的情真源于閱世淺說辯誣》,見《南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74/1975年第八 及九期合編,頁157-169。2.《李后主詞之釋迦基督思想說辯誣》,見《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究所研究論 文》,1976年第19集,34頁。3.《論南唐中主李璟詞》,見《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究所研究論文》,1976年 第41集,10頁。4.《建立應用文的新結構問題》,見《語文》(新加坡)1976年第2期,頁4-9。5.《簡體字總表及其附表綜論》,見《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究所研究論文》, 1977年第70集,17頁。6.《簡體字應用文論集》(新加坡:語文出版社,1977),118頁。7.《新式應用文》(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9),142頁。8.《評第二次簡化方案修訂草案》,見《語文》(新加坡)1982年第8期,頁6-11。9.《中國與日本簡化漢字的評騭及今后整理與簡化漢字應循的原則》見《第二屆國際漢語教 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頁471-480。10.《新中日簡體字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491頁。11.《認字辨詞與閱讀理解能力》,見《語言教學與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編)1992年第4期,頁128-140。12.《構詞能力與偏誤分析》,見《語言文字應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第6期, 頁128-140。13.《中學應用文》(新加坡:教育出版社私營有限公司,1992),132頁。14.《南唐李后主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266頁。15.《認知思維技巧與華文教學》,見《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四地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集》(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編,1995),頁267-288。16.《中國大陸與新加坡中學華文教材研究》,見《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編,1995),267-287。17.《華語運動:成就與問題》,見《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 言文化中心編,1996),頁139-157。18.《商業(yè)華文的編制與教學》,見《現代應用文的教學與研究》(香港:香港理工大學中 文及雙語系編,1998),頁225-248。19.《新加坡與中國調整簡體字評騭》,見《漢字與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漢字研究所編,1998),頁211-223。20.《新加坡漢字規(guī)范的回顧與前瞻》,見陳照明主編《二十一世紀的挑戰(zhàn):新加坡華語文的現 狀與未來》(新加坡:聯邦出版社,2000),頁138-143。21.《新加坡與中國文藝作品教學比較研究》,見郭淑云編《邁進新世紀:文學言說》(新 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頁323-348。22.《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與童慶炳、郭淑云合著)(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458頁。23.《新舊應用文用語的比較》,見《新加坡華文教學論文三集》(新加坡:新加坡華文研 究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