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輯說明
杰出的地質學家黃汲清教授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1945年)
俄文版序言
第一章 引言
大陸和地槽
造山運動和造陸運動
基底褶皺
第二章 造山旋回
前寒武紀旋回
加里東旋回
華力西旋回
阿爾卑斯旋回
單旋回和多旋回
第三章 前寒武紀地塊
古冠和西伯利亞地臺
中朝地塊
塔里木地塊
漢南地塊
康滇地軸
越北地塊及印支古陸
滇緬結晶雜巖帶
其他前寒武紀地帶和地塊
時代不明的地塊
第四章 加里東運動和加里東—皺
東薩彥山和外貝加爾
阿拉爾—準噶爾地峽
江南古陸
華夏古陸
亞秦嶺帶
其他加里東褶皺
第五章 華力西運動和華力西褶皺
天山系統(tǒng)
華力西褶皺和蒙古地槽
大興安嶺
昆侖山系統(tǒng)及其南界
秦嶺
南山
西康和云南的華力西褶皺
“紅色地層”的年代
中國東南部之華力西褶皺
華力西基底褶皺
第六章 印支運動和印支褶皺
印度支那和云南
華南
揚子區(qū)域
華北
第七章 燕山運動和燕山褶皺
華北的基底褶皺
中國南部的燕山褶皺
太平洋沿岸的基底褶皺
特提斯式的燕山褶皺
華力西褶皺中的燕山基底褶皺
第八章 喜馬拉雅運動和喜馬拉雅褶皺
地槽褶皺
基底褶皺
第九章 縱貫各地質時代的大地構造
寒武紀時代的中國
加里東泥盆紀時代的中國
華力西二疊紀時代的中國
燕山白堊紀時代的中國
喜馬拉雅第三紀時代的中國
第十章 中國的大地構造格架
軟性地帶對硬性地帶
褶皺的硬化、地槽的遷移及大陸的生長
弧形褶皺帶及其成因
構造線及其主要構造型式
第十一章 大地構造、巖漿活動及中國南部的金屬礦產區(qū)域
華力西旋回中的巖漿活動
燕山旋回中的巖漿活動
喜馬拉雅旋回中的巖漿活動
大地構造及金屬礦產的生成
中國南部的成礦時期和礦產區(qū)域
中國地質構造基本特征的初步總結(1960年)
一、中國大地構造分區(qū)
中朝準地臺
揚子準地臺
南華準地臺
東北準地臺
天山蒙古地槽褶皺系
塔里木地塊
昆侖秦嶺地槽褶皺系
西藏滇西準地臺
喜馬拉雅褶皺系
臺灣褶皺系
二、中國大地構造的主要特點
印支運動旋回及其確定
燕山運動旋回及其重要性
多旋回造山和多旋回巖漿活動
深斷裂和大斷裂
大型隆起和大型坳陷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準地臺及其特點
地槽地帶的若干特點
從多旋回構造運動觀點初步探討地殼發(fā)展規(guī)律(1962年)
一、地槽與地臺的特點及其主要類型
地槽的特點及其主要類型
地臺的特點及其主要類型
二、地槽與地臺的互相轉化
轉化
再生
前震旦紀時活動地帶與穩(wěn)定地帶的互相轉化
轉化中的突變與過渡問題
地槽與地臺互相轉化的方式
三、地殼發(fā)展的多旋回性
什么是多旋回構造運動?
構造旋回的劃分
前期旋回與后期旋回的特點及其類型
繼承作用與新生作用在多旋回構造運動中的表現(xiàn)
所謂地臺活化
大陸的擴大與縮小和地殼多旋回運動的關系
四、多旋回深斷裂、多旋回巖漿活動、多旋回成礦作用
多旋回深斷裂
多旋回巖漿活動
多旋回成礦作用
五、從多旋回運動觀點探討“泛地槽”和“泛地臺”的概念——并討論所謂
“地洼學說”
六、從唯物辯證法看地殼發(fā)展規(guī)律
矛盾雙方的互相轉化在地殼發(fā)展中的體現(xiàn)
不斷革命論與革命發(fā)展的階段論在地殼發(fā)展中的體現(xiàn)
七、補充與討論
關于巨旋回的劃分問題
關于各巨旋回的發(fā)展特點問題
深斷裂及深部構造與地殼發(fā)展的關系問題
線系構造問題
中國幾種特殊的地殼活動地帶的性質問題
關于地殼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問題
中國地層區(qū)劃的初步建議(1962年)
一、地層區(qū)劃工作的意義
二、中國綜合地層區(qū)劃的原則
三、中國地層區(qū)劃的建議
中國大地構造基本輪廓(1977年)
一、中國大地構造單元劃分
二、中國的深層構造和深斷裂
三、中國大地構造的發(fā)展
四、關于地槽發(fā)展的多旋回性
五、三疊紀以來中國大地構造發(fā)展中構造活動方式問題的初步考慮
試論地槽褶皺帶的多旋回發(fā)展(1979年)
一、歐洲及蘇聯(lián)地質學家的單旋回觀點簡述
二、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論述多旋回觀點的主要內容
三、國外若干地槽褶皺帶的多旋回發(fā)展
四、地槽褶皺帶的多旋回發(fā)展模式
五、關于多旋回板塊活動并略論板塊構造說與多旋回發(fā)展說相結合的問題
六、地槽褶皺帶的遷移
七、評單旋回觀點
按大地構造觀點進行中國地震地質區(qū)劃的嘗試(1979年)
一、引言
二、中國的地震地質區(qū)劃
三、關于地震應力場的問題
四、中國強震區(qū)和弱震區(qū)產生的原因
五、產生強震的幾條規(guī)律
六、北京地區(qū)的地震趨勢
七、討論幾個問題
八、后記
關于大地構造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1982年)
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初步分析(1984年)
一、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的蛇綠巖帶
二、被蛇綠巖帶分割的地殼條帶或構造區(qū)
三、各構造區(qū)即各板塊的活動、張裂和碰撞方式兼談岡瓦納大陸的北界問題
四、初步總結
五、略論大特提斯與小特提斯兼談板塊的“手風琴運動”問題
多旋回地殼運動理論及其應用 (1985年)
一、多旋回地殼運動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現(xiàn)狀
二、關于地槽褶皺帶多旋回發(fā)展的實例及初步模式
三、多旋回構造說與板塊構造說的關系
四、多旋回構造說的基本內容
五、簡談多旋回成礦作用
略論六十年來中國地質科學的主要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1982年)
一、引言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前地質科學的主要成就
地層學、地史學
古生物學
區(qū)域地質和地質圖
大地構造、地質力學
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成礦規(guī)律
地震地質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巖溶地質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地質科學的主要成就
前寒武紀地質
顯生宙地層
第四紀地質
古生物學
區(qū)域地質及地質圖
構造地質學
礦物學
巖石學
沉積學
海洋地質學
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地質學
礦床地質學(內生礦床)
非金屬礦床學
鈾礦地質
中國大型油田的發(fā)現(xiàn)和石油地質研究的進展
煤田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
水文地質學
巖溶地質
地球物理學
古地磁學
地熱研究與地熱資源調查
地震地質
遙感地質
數(shù)學地質
礦山地質學
探礦工程學
礦產綜合利用
巖礦測試工作
四、今后努力方向
簡短的回顧
一些重點學科今后努力方向
若干重大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文件和資料
黃汲清教授科學著作系年目錄